在這種情況下, 當荷蘭人和大清朝還有朝鮮王國一起提出聯合抗明的時候,日本國內的輿論當然是一邊倒的支援。而此時如果執政的是家康、秀忠、家光這樣的強勢將軍, 是不會被輿論所左右, 多半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

而德川幕府的四代將軍德川家綱卻是個智力不足的人......就是那種智商七八十的水準, 根本不可能自己執政。所以幕府的大政就只能由一群老中來“評定”,也就是大家商量著來。

這些老中當然不敢和天下公論為敵了,結果就糊里糊塗的被康熙和馬綏克拉上了抗明的賊船。

但這些老中畢竟不是昭和參謀,所以他們在加派人手到草梁倭館“震懾”大明的時候, 也千叮嚀萬囑咐, 一定要“力避衝突”——“震懾”大明是給國內那群不嫌事兒大的傢伙看的,“力避衝突”則關係幕府的穩定。

所以老中們要求草梁倭館方面不得對方(大明或朝鮮)允許,就不能離開倭館範圍, 否則回國之後就要統統切腹!

這也是為什麼朱和墭的“不抵抗政策”引不出日寇, 後來改成餓飯也只引來了要飯......這就是裝慫的遇上真慫的了。

於是朱和墭乾脆不裝了,派權尚夏來質問了。

而土屋政直是幕府重臣,他爸爸又是老中,自然是知道其中利害的。

但是吃飯要緊啊!

所以土屋政直只好帶著幾個地位比較高的幕府旗本和自己的家臣金丸,出了草梁倭館,然後在一隊明軍的護送下抵達了釜山浦內的一處衙署之中,見到了身穿大紅官服,頭戴黑色烏紗,一臉自信笑容的大明侍從大臣權尚夏。

因為這次會面只能算是半正式的,所以也沒有太多的禮節,雙方隨隨便便見了禮後,就在大堂上面對面坐了下來,開始步入正題了。

“吃了嗎?”權尚夏笑著問。

“還沒有......”

土屋政直也懂幾句漢語——朱舜水因為被德川光圀捧著,所以他這樣的幕府重臣也要裝模作樣去聽一聽。

權尚夏笑著道:“那咱們就長話短說,快一點把話說清楚,然後你們好好吃一頓,就能回老家了。”

吃一頓好的,然後回老家......真是讓人感動啊!

土屋政直聽金丸翻譯了對方的言語,然後就皺著眉頭問:“大明真的要攻打日本嗎?難道他們就不怕步了大元的後塵?”

他的話又被權尚夏帶著的通事官翻譯成了漢語。

權尚夏笑道:“不是他們大明,而是我們大明......我們朝鮮現在是大明上國的一部分了!可是你們日本是沒有資格成為大明一省的,只能成為大明的藩屬。

不過這也是很不錯的,因為大明天朝以後還會有許多的藩屬,而日本將是列藩之首!好處是非常大的......所以先打一仗,死一點人是完全值得的。因為不打一仗,你們是不會知道天朝之威的,天朝也不會知道你們的用處。

好了,現在你就代表日本幕府如實回答我們大明提出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