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和李光地對大清那都是真愛,當然是一心希望大清能一點點好起來的,現在瞧見大明這邊有收鹽稅的好法子,自然希望大清也能跟著學習,於是兩人都點了點頭。

“偽明雖然是逆賊,但是好辦法的確不少,官吏似乎也比較廉潔,和前明真的沒得可比......咱的確得把他們的好辦法告訴皇上。”

“有道理!這叫師明長計以制明,不丟人的。”

張英點點頭,又道:“現在鹽引已經到手了,只要去場商那裡買進食鹽就可以出發了。對了,我剛才去官銀號辦事兒的時候發現許多揚州鄉下來計程車子正在換銀票。”

“他們換銀票幹什麼?”周培公問。

張英笑道:“當然是想帶著銀票去趕考了......培公、晉卿,你們倆也去考個舉人,下個月揚州府這裡就有舉行一次鄉試,只要透過就能去南京考會試了,以二位的學問,透過這場鄉試應該不難吧?”

根據這幾個“造反儒”制定的計劃,他們下一步要兵分三路,一路去南京講道理......也就搞公車上書反對均田,並且煽動罷考。

秀才造反嘛!當然不能不講道理蠻幹硬上了,所以周培公、李光地就去南京負責講理。

一路則去桐城策劃起義!之前他們制定的計劃是桐城、常州、紹興一起搞。

但是在揚州這裡研究了一段時間的反書之後,他們才發現不能這麼搞。。

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力量有限,一分為三之後就太弱了。另一方面則是在紹興、常州造反失敗後幾乎無路可逃。

考慮到大明的強大武力,造反是肯定會失敗的!

如果造反失敗後無路可逃,那去常州、紹興搞事兒不就成了送人頭?

這送人頭的事情,可不是一般人能幹的......萬一有人承受不住出賣了組織,那就糟糕了!

所以再三考慮之後,大家就決定將造反的力量集中到桐城,由張英、高士奇兩人一起去桐城領導造反。桐城距離大別山很近,造反失敗後往山裡一鑽,很快就能逃到吳周境內。

另外,趙申喬單獨算一路,留在揚州負責他們幾個人張羅起來的運鹽商號。

準備和周培公一起去南京搞公車上書的李光地打小就是神童, 最喜歡考試了,一聽說揚州這邊有鄉試可以考, 馬上就手癢了, 笑著道:“行啊, 那就考一個吧!”

張英點點頭:“就知道你李晉卿技癢了......鄉試補習班都給你和培公報好了!”

李光地一愣,“什麼?補習......班?”

張英笑著從袖兜裡面摸出了三本線裝本, 遞給了李光地,“晉卿兄,我打聽過了, 這三本是此次鄉試和會試必考的《均田論》、《算學初解》、《形學初解》......這本《均田論》據說是解釋為什麼要均田的,《算學初解》和《形學初解》加在一起,則是用來測量田畝大小的。看來朱和墭均田的決心很大,說什麼都要幹到底了!”

“那咱們可得好好看看!”周培公已經搶著把《均田論》拿到手裡了,咱們得先知道姓朱的有什麼道理, 然後才能在公車上書中把他駁個啞口無言......然後桐城那邊再打著儒宗聖公的旗號起兵, 即便敗了也能打響咱們儒宗的名號, 以後偽明國內可就有的好亂了!”

李光地點點頭, “也對, 咱們得好好看看......敦復, 還有嗎?”

“有, 有......我一共買了三本《均田論》, 咱們一人一本,好好看看。”

《均田論》這本書就是薄薄的一本, 攏共不過一兩萬字, 內容並不複雜, 只說了三個問題,一是公平;二是釐清產權;三是抑兼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