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要為華夏之將來立根基!(求月票、求訂閱)(第2/2頁)
章節報錯
“第一要務就是辦學校!”
朱和墭給出了一個讓萬斯同有點驚喜的答案。因為《明夷待訪錄》裡面私貨全都在“學校”篇裡面。“原君”、“原臣”是大道理,“原法”、“置相”隨便說說,而“學校”篇可就厲害了!
黃宗羲要把“學校”當成諮議會來辦!
不過朱和墭接下去的話,卻讓萬斯同大吃了一驚。
“孤要大辦學校,一定要讓人人都有書可讀,個個都能寫會算!”朱和墭道,“我們儒家講有教無類,講教化萬民,已經講了多少年了?可為什麼從古至今,都沒有辦法真正實行呢?孤家曾在潮州民間遊歷(順便搶點東西、綁個肉票)多年,知道民間百姓目不識丁的有許多,而能寫會讀的,十個人裡面也不見得有一個。
他們不識文字,難一點的算術也不會,也不知道朝廷的法度,國家的政令。受了鄉紳小吏的欺負也不知道該去哪裡申訴、告發,當然也不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大道理,甚至不知道家國天下之間是如何依存的。
他們更沒有在學校之中接受過武藝和軍學訓練,從軍之後更是連軍官的口令都聽不懂,調教起來特別的吃力。
正因為天下間都是這樣的百姓,蒙古韃子和清妖才能滅亡咱們中華!”
萬斯同道:“可孔夫子說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聖人說這話的時候紙還沒有呢,”朱和墭道,“自然也沒有印刷術,沒有便宜的課本.所以‘知之’的成本極高,而且註定只能讓少數人先知之了。
既然如此,那民的知之,就只能讓位於貴族士大夫的知之......只能讓一部分人先知之,大部分人後知之,所以當時的民就只能先使由之了。”
還能這麼解釋?萬斯同仔細想想,又覺得朱和墭的話也有道理。
朱和墭又反問萬斯同道:“石園先生可曾出仕?”
萬斯同搖搖頭:“未曾出仕。”
“石園先生以明之遺民自居,也不可能在旗。”朱和墭笑道,“未出仕且不在旗,先生這二十年來不都是一介草民嗎?既然是草民,那先生知道那麼多幹什麼?”
萬斯同愣了又愣——他一直以為自己是士大夫,沒想到自己居然是個草民!
朱和墭又道:“我家老祖草民一個,李自成亦是陝西草民,努爾哈赤雖然有個龍虎將軍的官職,但他目不識丁,文盲一個!既然不讀書的草民可以造反當皇上,目不識丁的韃子也可以造反當皇上......那麼不可使知之又有何意義?”
“說得有道理!”那個奉天玉和尚大笑起來,“你們這些讀書人自己有了一點學問,就想做官貪錢,又怕別人有學問後揭發你們的惡行,或者和你們搶奪做官的機會,就說什麼‘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孔夫子還說過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命......為什麼有那麼多讀書人要去給夷狄之暴君當官?”
萬斯同也不知道該說啥好了.
而吳三桂開口替萬斯同解圍了,“三太孫,你說話容易,真要辦事就難了。天下的民那麼多,人人要讀書的話,得花多少錢買課本、請先生呢?”
“其實也花不了多少.”顏元這個時候插話道,“大總統,在下於保定鄉間就辦過私塾.知道這讀書習字之事,富有富讀,窮有苦讀......如果不以科舉為目的,只是啟蒙識字,學點算術,找些村秀才教三年就足夠了,花不了幾吊錢的。而且也不必男女老少都去讀書,只要從娃娃開始抓,三四十年後,天下大部分人就都讀過書了。”
“易直說的對!”朱和墭道,“不過光有蒙學還不夠,辦學育人不僅是為了教人讀書習字,還是為了選拔人才為家國天下所用。所以蒙學之上,還要設立小學,小學之上再設立中學,中學之上再開大學......可以讓百姓家的孩子考試升學,每一級淘汰三分之二。
這樣三分之一的人可以讀到小學,九分之一的人可以讀到中學,二十七分之一的人可以讀到大學。這二十七人之一,多半就是可堪造就之才了。”
“可是這小學、中學、大學一定會花不少錢吧?”吳三桂搖搖頭,又道,“現在天下凋敝,百業不興,哪裡有那麼多錢?”
朱和墭笑道:“天下凋敝是不假,但是人口更少......所以人均並不低。這樣人少而百業不興之世,才是我等為將來之治世立根基的時候。根基立好了,將來之天下才大有可為啊!普及教育,正式立華夏千年之根基的第一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