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太廟(第1/4頁)
章節報錯
告祭太廟,聽上去很威風,實際上卻是很威風。
在明清時期,一般只有君主登基,大婚,死亡,親政,上尊號、徽號、萬壽、冊封、凱旋、獻俘等關乎君主和國家的事時,才會有皇帝告祭太廟。
一個君主,一生到頭,告祭太廟的次數很少,甚至有的一次都沒有,如明光宗。
所以,難得的一次告祭,就像是後世的小學生考了100分,必須告訴父母一樣。
而像是東北數地,安西省等開拓,皇帝並沒有選擇告祭太廟,因為他覺得這是小事,屬於炫耀自己。
但安南卻不一樣。
這可是在宣宗時期失去的地方,屬於舊土新復,必須讓這群祖宗們知道自己的豐功偉績。
燕藩一系失去的東西,在秦藩一系中收回,意義非凡。
當然了,由於是繼統不繼嗣,故而太廟中的位置,除了明太祖朱元章、成祖朱棣外,餘者都被遷到了南京。
正好南京一個太廟,省得浪費了。
至於如今的太廟,太祖、成祖之外,就是被追封為烈祖的朱樉。
然後是追封父親為景皇帝,祖父為元皇帝,曾祖為獻皇帝,高祖為成皇帝,也就是四代而已。
所以整個北京的太廟,列有七位皇帝的牌位。
至於為何朱棣的位置不去南京,實在是太廟的規矩,只能祧走宗,而不能祧祖,故而朱棣就留了下來。
況且,朱誼汐也沒那麼不近人情,十幾個排位都走了,總要留一個吧。
熱情且規矩的告祭太廟後,朱誼汐就索然無味了。
畢竟這是個面子工程,他已經不需要這些來撐自己了。
光是一個收復大明江山,就足以在列祖列宗面前漲面子了。
當然,他當了皇帝后,一次性給七位祖宗叩頭,實在是讓他頭昏眼花,頗有幾分煩躁。
除了這些以外,無論是著裝,禮節,都具有很大的儀式性,一板一眼,容不得點滴的疏忽。
通俗的話來講,屁事太多了,太麻煩,無論是皇帝身嬌肉貴的身體,還是穿越者的脾氣,都有些難受。
閒散慣了。
“如果真的有鬼神,我是和原身融合的,魂魄吃了七七八八,而且又讓其享受香火,就算不是親生的,也得認。”
走出太廟,迎接刺眼的陽光,感受著整個紫禁城蒸籠一般的熱氣,朱誼一瞬間冷靜下來:
“就算不認,老子的血脈坐穩江山,怎麼也跪拜不斷。”
心裡舒坦了,朱誼汐回頭瞥了一眼太廟,他搖搖頭:
“算了,等太子回來就交給他去做吧。”
皇帝禮節性的工作很多,也很重要,容不得丁點的馬虎。
太子作為儲君,理所應當去代勞。
也只有太子適合。
例如,雍正晚年,直接讓乾隆代他去郊祭天地,做儲君才能乾的事情,這等於是在夜裡開了一個大燈泡,誰不知道他是儲君?
除非白痴裝湖塗。
也正是如此,清朝的秘密立儲其實只是走過場。
比如,滿清以嫡長子繼承的道光,在嘉慶十八年第一個封為智親王,此時其餘的皇子連郡王都沒有。
嘉慶二十五年,甚至代替皇帝拜謁東陵。
禿子頭上的蝨子,看得分明。
也是如此,即使在立儲詔書遺失的情況下,也能順利繼位,因為人家當了十幾年的儲君了。
所以對於秘密立儲,朱誼汐是毫不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