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時期,基本上是君主專制的天下,但奇怪的是,所有的君主表面上都得宣揚自己廣納言路,不是專斷。

明太祖在洪武九年五月戊午強調,皇帝與臣子議事必須採納賢才:“自古有國家者,未有不資賢才而能獨理。”

因為其有個名詞——獨夫。

歷史上的獨夫有那些?周厲王,項羽,隋煬帝……

都不是啥好人。

所以,雖然廢黜宰相制度後,明朝君主極其專制,但越缺什麼,就得越宣揚什麼,表面上要維持住君臣共商國是的章程。

例如,如果文彥博敢在明朝言語,陛下與士大夫共天下,非與百姓共天下,最起碼也得被打如詔獄。

這般,君主高高在上,文武百官和普通百姓在其眼裡,根本就沒有高低之分。

區區羔羊,你竟然敢竊取農場主的權力,反了你了?

當然,也正是因為如此,導致君主的助力很少,明朝只能依賴於太監,而清朝則依賴家奴(八旗貴族)。

所以在權力中,最忌諱的就是君主親自下場博弈。

超然於外的立場,才是君主保持專制獨斷的根本。

只要皇帝不下場,那麼傷及的永遠是羽毛,而不是其身。

就比如這次,皇帝親自安排北海總督。

如果其任務完成的不錯,皇帝臉上固然有光,但不過是錦上添花罷了。

而要是其人貪腐,或者不能勝任,那麼丟的就是皇帝的臉,打擊其本身的威望。

出了事情,是內閣的錯;獲得榮光,就是皇帝的手段。

這也是為何,明朝幾百年來,內閣開出票擬條陳,皇帝不滿意了,要麼留中,要麼駁回,根本就不會親自下手更改。

一旦親自下場,也就意味著皇帝對其不滿,將有大事發生。

如嘉靖三年,嘉靖親自下場,免除楊廷和的官職,尊其父為皇帝,楊慎等大臣哭殿,當場就打死了二十七人,一百餘人下獄。

亦或者明初朱元璋,為了廢黜中書省,硬是召開廷議,歷數胡惟庸大罪,言語廢黜中書省的理由,然後眾大臣才拜服,贊同。

這就是公議。

朱誼汐對於北海總督,哪怕心裡有人選,也得讓內閣大臣們提出來,自己再首肯。

表面上皇帝聽從民意,內裡卻是自己的想法。

如果不滿意,那就再開。

暗示,提醒,揣測,不一而足。

不過,在大明,公議有三種,朝議(朝會)、廷議(內閣、六部,都察院等重臣)。

以及內閣廷議。

簡單來說,就是皇帝與內閣閣老們的會面。

規模由大至小。

同樣,與後世一樣,大會說小事,小會說大事。

這場內閣廷議,悄然召開。

乾清宮。

率先而進入的,乃是首輔朱謀,他昂首闊步,自信滿滿。

隨後,則是次輔馮顯宗,他一身修長的緋袍,突顯出幾分精明強幹的模樣。

堵胤錫和閻應元幾乎是並行而入,但閻應元卻是落後半步,緊隨其後才跨過門坎。

“咯吱——”

大門旋即關上,簾子也一個個的扯下,點起了蠟燭。

夾雜著香料的鯨魚蠟燭成塞而立,幾有成年人手臂粗,長達三尺有餘,蠟臺上的堆積著一灘燭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