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宗族(第1/4頁)
章節報錯
四月二十日,全國二十三省,兩京,近三千名舉人在京城,參加熱鬧的會試。
天還未亮,北京城就忙活起來。
大街小巷,遍地都是京營士兵站崗,五城兵馬司不斷地巡邏,疏解交通壓力。
待到貢院前,各省的燈籠高高掛起,舉人們依次排著隊,沉默佔多數,議論聲音也很小。
此時的貢院,已經亮堂的如同白日。
而皇帝,則微服而出,湊起了熱鬧。
東廠、錦衣衛按照慣例隨行,護持的穩穩當當,更何況還是在京城這個首善之地。
望著亮堂堂的燈籠,皇帝目光橫掃,停在了遼東、綏遠、寧夏三省上。
這三省是新設的,理論上來說,舉人應該沒有多少,但實際上卻有不少。
無他,軍戶子弟罷了。
遼東最多,約有三十人,寧夏二十五,綏遠十人。。
舉人的名額很珍貴,往往一縣都攤上不到一個。
在往年,舉人名額最多的,乃是江西,一屆錄取九十五人,要知道南直隸相當於兩省,也只能錄取舉人一百三十五人。
最低的在雲貴,在之前兩省加一起才50個,後來貴州分出,雲南四十五,貴州三十。
現如今,在去年遼東結束軍管,恢復了文官治省,考慮到其不到200萬人,舉人名額就為三十人。
寧夏地方雖大,人口卻不到百萬,軍戶出身的較多,就有25人。
綏遠更不必提,要不是看在他是省級行政機構的份上,根本就不會舉行鄉試,舉人是水分最多的,十人都算照顧了。
可以想象,他們在會試九日遊。
會試基本是與鄉試等同,一場三日,連考三場,場所試專案,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
此時的會試科,最重要的是四書文和策問。
其實這很好理解,在沒有新聞聯播的時代,舉人雖然相較於平民,眼界非常的廣闊,但實際上依舊狹隘。
向他們問策,等於是像高中生求治國。
若真是採納了,那才是貽笑大方。
「聽說最近民間,對於八股,痛恨的多?」
正悠閒的欣賞著熱鬧,忽然,吳邦輔就聽到了皇帝的問話。
他連忙轉過身,恭敬地回道:「確有此事。」
「國朝三百年,尤其是心學大起,讀書人就對八股日趨不滿了……」
皇帝聞言,露出了一絲笑容:「一群不識五穀的年輕人,八股文章雖然弊端叢生,但這是如今最好的方法,若是要改變,到時候哭的就是他們了。」
「不過,今年就有好戲看了。」
何止是如今,到了後世,不知多少人罵公考,但就算是再怎麼責罵,也無濟於事,八股文依舊流傳下來。
無他,科舉就屬八股文最公平。
老生常談,八股文也是策論的一種,只不過是戴著鐐銬跳舞罷了。
相較於唐朝的詩歌,宋朝時,更是不再考詩、賦。
王安石給出的理由是,一個人從小寫詩作賦熟知音韻,對聖人之言卻知之甚少,在為官治世時勢必會缺少治國理民經驗。
就像是後世的職測和申論,何嘗又不是又一場八股?
當然,八股的侷限性也是有的,精英們常年四書五經,非常容易被經典禁錮,從而思維固化。
所以,朱誼汐也做出了改變,如選拔佐貳吏員的省試,則不再採用八股,而是多了法律,地理,歷史。
可以肯定的說,改變科舉考試,非一朝一夕能夠成功的。
畢竟人家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