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林也苦口婆心道:“咱們這般的身份,爵位機會多著呢,你還是留下子嗣再說吧。”

“要不。你來水師也成。”孫林眼前一亮,道:“正好也來陪我。”

“不,我習武學文多年,一身本事都在雙手,去了海上豈不是辜負了?”

朱靜搖頭:“兩位兄長到時候為我說點好話,指不定陛下就放過了我。”

“哼,想得美。”

朱依不抱希望。

而關於整軍的訊息,卻越傳越廣,從京中蔓延到了整個北直隸。

實際上這是一場計劃已久的行動。

從湖廣入主南京後,皇帝就馬不停蹄地進行征戰,整頓最多的就是自己的直屬兵馬——京營。

而其他地方武裝則處於收編狀態,淘汰老弱,就巡捕營、巡防營這樣安排,發餉錢填飽他們肚子,免得流落為匪造反。

這樣放任自流的情況,到了紹武三年,終於要終結了。

自紹武二年開始,陸陸續續在各地派遣了總兵,鎮壓一方,雖然只有幾千人,但也足以貫徹朝廷的想法了。

由此,一場遍佈全國的軍隊大整頓就此展開。

在經過一番總結以及各大臣的想法後,朱誼汐終究還是採用了募兵制。

於是替代衛所制的鎮戍制登上歷史舞臺。

顧名思義,就是各省的軍隊一分為二,以本土兵為首的鎮兵,及以總兵攜京營戍守地方相結合。

鎮兵為本省兵,組成巡捕營,兵卒以二十年為限替換,縣三百人,府五百,彈壓地方。

兵卒月餉五百錢,糧一石,足以養家餬口。

營正為從七品,由兵部任命。

如此一省巡捕營合計為一鎮,少則萬人,多則兩三萬,處理一些毛賊完全沒問題。

而戍守省會首府,則是三至五千人的京營,其首為總兵,五年一任,主要是為了鎮壓巡捕營難以處理的叛亂,以及防守那些關隘要地。

兵部一番計算,全國十八省,合計總要鎮兵近三十萬,戍兵九萬,共計四十萬。

如果再加上計劃中的十五萬京營,以及預想中的十來萬邊軍,合計三十萬。

軍隊規模總數約莫七十萬左右,雖然少了一些,但都是脫產的常備軍。

京營規模雖然只有十萬,但火器裝備近乎一半,成本極高。

“如此,何以軍官任之?”

兵部尚書呂大器對於如此龐大的計劃表示有限度贊同,卻對極為憂慮道:

“一將無能為,累死全軍,若非衛所那般世襲的軍官,誰來指揮那些地方巡捕營?”

“總不能靠那些秀才舉人吧!”

軍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將無能累死全軍,所以選將必然重要,將門出將,總歸是省心方便許多。

“再辦武舉!”

趙舒提出了一個看似可行的方案:“以前武將要麼是蔭官,要麼提拔與行伍之中,武舉時常停辦,如今正好合適。”

“條例都是現成了,直接就能用。”

這個法子得到了眾人的認可。

可是皇帝卻不滿意。

因為武舉考的內容太虛了,要麼騎射,要麼是默寫武經,這樣的人能打仗?怕是趙括都不如。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