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武舉與科舉一樣,都是從秀才、舉人、進士三級跳,但卻沒有殿試。

考試的內容也簡單,騎射和默寫武經,選拔的只是將才,猛將,而不是帥才。

“那應該如何?”

眾人不解。

“文有國子監,武應當有演武堂。”

皇帝沉聲道:“凡中武舉人者,須入演武堂進修兩年,再參加會試。”

所謂的演武堂,自然就是隨軍學堂的升級版。

隨軍學堂這些年操辦以來,最大的作用就對軍隊進行了掃盲教育,從而使得大部分的兵卒,最少認得五百個字。

這在京營之中格外的顯著。

但為將者可不能光認識字,後勤,地圖,佈陣,紮營、鼓舞士氣等問題上,還需要學習和培養。

當然,這在亂世之中自然是錐入囊中,輕易的顯現出來,而太平年間則需要培養。

成體系地培養。

明朝武將是世襲的,幾百萬衛所之中,總歸能出一些良將,如戚繼光,李如松等,但付出的代價卻是高昂,得不償失。

想到這裡,除了民初的一些開國將領外,中後期的名將幾乎屈指可數,承平是假話,蒙古人的威脅貫穿明朝300年。

“為鼓舞士氣,武舉應當也該有會試,誇耀遊街。”

“陛下,以文馭武才是國策啊!”

到了這時,張慎言忍不住開口了。

一旁的內閣幾人雖然沒有附和,但卻持預設態度。

“軍備廢馳,武將跋扈,福王監國時的境況忘了?”

朱誼汐不喜道。

這些文人,有時候自己喜歡鬥,但這時又一致對外,想著壓制武夫,也不想想這是什麼時候。

“好了,文武扶持,大明才能昌盛,不要再說了。”

皇帝不悅道。

“陛下,您說的演武堂,不知文舉人能否報名?”

趙舒並非直面剛,而是選擇暗度陳倉,拱手笑道。

“哦?”

朱誼汐一楞,瞅了瞅這位首輔,突然就笑了:“自然可以。”

“就算是狀元郎,也能再去演武堂,要是能拿文武雙狀元,我也無話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