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定不負陛下厚望。”姜曰廣氣勢十足。

待其走後,皇帝也沒閒著,讓人搬來了順天府的黃冊。

新的黃冊以張居正一條鞭法為根本,以土地而非人口為中心,所以魚鱗圖冊就佔據了主要。

圖冊中詳細登記了每塊土地的編號、土地擁有者的姓名、土地畝數、四至、以及土地等級。

每塊土地形狀繪製成圖,彷彿魚鱗一般,因此稱“魚鱗圖冊”。

這密密麻麻的圖冊,看上去有些幼稚,但卻是朝廷統治根基,賦稅徭役的基礎。

隨著,黃冊的失真,其實就意味著統治基礎的崩落。

“黃冊中竟然沒有商籍和賤籍?”

略微看了一眼人口,朱誼汐一驚。

民、軍、匠三類,軍戶提供兵役、民戶提供賦役,匠戶的包涵名目繁多,有匠戶(手工業)、灶戶(煮鹽業),甚至樂戶(娛樂業)都有,但就是沒商籍。

士農工商,對商人的管控是缺失的。

“難怪,難怪商稅那麼難收,不得不死磕田賦。”

朱誼汐恍然大悟。

朝廷底牌最多的就是田賦,對於商人,收取商稅,屬於心有餘而力不足。

雖然說朱元璋見識深,知道商人不過是士紳的白手套,造不造無所謂。

但架不住晉商、徽商,陝商等商幫們的誕生。

網路上謠言,說宋朝商稅佔據半壁江山,實際上是謬論,因為經商的都是官紳,他們怎麼會心甘情願送錢給朝廷。

自己收自己的錢?

宋朝的商稅也難收,即使在宋神宗時,一年也不過七八百萬貫,實際上與明朝差不多。

所以,它就進行壟斷,凡事賺錢的買賣,都由朝廷控制,如酒,茶,馬,鐵、醋等等,用國企直接撈錢,排他。

而明朝則完全放任不管,鐵、酒、醋等賺錢的行當,都由民間經營,就連完全屬於朝廷的礦產,也被士紳們偷竊,礦監被趕跑。

美名其曰,藏富於民,開國那會確實有效,商業帶動了社會的發展,後來倒是挖朝廷自己的牆角。

所以,明朝有晉商,徽商,陝商這樣的大商幫,而國有經濟繁榮的宋朝則完全誕生不了商幫。

讀到後半段,朱誼汐才明白了一些。

黃冊上雖然沒有商戶,但小商戶也難逃被欺凌,被稱之為鋪戶,交錢免不了,只是入不了朝廷口袋。

而那些大商賈們此時也不樂意了,雖然他們不用交稅,但卻不是編戶齊民,無法參加科舉。

如鹽商們,應他們的要求,萬曆年間,設立了商籍,讓他們子弟有了考科舉的資格,但仍舊不屬於編戶行列。

所以,小民們田產地產,朝廷一清二楚,而大商賈們卻不用登記財產狀況,惹人覬覦。

“何其不平也。”

朱誼汐感嘆連連,幸虧老子戶籍平等,所有人都是民戶,躲不了的。

說到這裡,黃冊的另一個不足也體現出來,它不納賤籍。

這裡的賤籍,不是指樂戶匠戶等,而是指依賴於主家,無法給朝廷提供賦稅差役的人。

如奴僕,佃戶等,完全人身依護。

這些人,朝廷啥也撈不到,所以不承認其是人,也不會登記造冊。

而雍正取消了一切賤籍,才造就了人口大爆發。

人一直在那,只是明朝,以及清前期不承認罷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