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官吏合流(第2/2頁)
章節報錯
在萬曆之後的黨爭,督察院完全成為了工具人,喪失了中立性,從而被人左右,風聞彈劾。
因為朱元璋的規定,即使是彈劾了,也毫無懲戒,這就給予了他們極大的自由,甚至到了濫用的地步。
精簡其人,分割其權,這是皇帝日後將對都察院做的事,如今藉著省考之事,只是簡單提了一點,關鍵還在於牽引出來的巡撫衙門。
“各府縣有六房,依老臣之意,巡撫衙門也可設立六房。”
聊到編制的事,王應熊瞬間打起了精神,滔滔不絕道:“除了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外,應設省堂,掌統籌之事,典史若干。”
“再有兩司一所,經歷司,負責文書;照磨所,負責勘磨卷宗;司獄司,掌察理獄囚諸事。”
“另外,醫學、陰陽學、僧綱司、道紀司,也要設之。”
說了一大圈,其實巡按衙門,只是對縣、府的照搬罷了,只是對於儒學沒了教喻、教授,而是本就有了學政官。
“這樣一來,豈不是吏員升遷狹隘?”
皇帝不滿意,這依舊是官吏分野,上通道路依舊被堵死,沒有前途吏員,那省考還有什麼意義?
“縣為六房,為從九品;府謂之為六科,從六品;省則為六處,從四品;中央為六司,從三品。”
朱誼汐一字一句地述說著,一旁的起居郎黃宗羲則一字一句地記錄著,日後朝廷改制的憑證,不然誰記得住這些?
“知縣之升遷,先入府之六科,為期一載,再升才可至知府,知府之後則為六處,然後輾轉三司,再後為入京,亦或者轉任他省巡撫。”
說到這,皇帝聲音響亮:“一步一個腳印,幹實事,而不是擔任同知等虛無看戲的官職。”
一般出任地方的進士為三甲進士,其典型升遷路線:知縣(正七品)→州同知(從六品)→知州(從五品)→府同知(正五品)→知府(正四品)。
到了知府這一級,就是三甲進士的頂部了,很難突破。
而皇帝卻大開方便之門,直通省級,這在大明屬於開天闢地的第一回。
王應熊徹底震驚了,他感覺這一天,怎麼那麼不對勁,太不可思議呢?
這是官吏合流嗎?天下又出大事了。
“陛,陛下,這怕是不合規矩,卑吏之職,絕不能以進士充任啊!”
省一級的官位,都是二甲進士們的專屬,怎麼可能輕易的讓出來。
王應熊迫不及待地拜下,語氣中頗有幾分軟弱。
“規矩?規矩就是用來打破的,不合時宜的東西就應該大改之。”
皇帝朗聲道:“你當我不知,為何三甲進士難升?不過是一個蘿蔔一個坑,其經歷都花在堪磨之上,升無可省,不得不停在知府。”
“卑吏?只能要升遷,我看多少人不肯幹。”
從知縣升到知府,雖然只有州同知、知州、府同知三階,但卻競爭力極大。
更坑的是,作為府、縣的中間部分的州,全天下只有139個,而縣卻有一千兩百個。
而如今六科、六房一出,充當踏板的坑位多了,自然不必糾結於州,升遷路自然就容易了。
官吏合流初步嘗試。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