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中空的六部(第2/2頁)
章節報錯
誰知,他大吃一驚。
原本在他以為,此時的六部,與後世中央各部等同,誰知,卻大為不同。
因為六部看上去龐大,卻屬於中空建築。
換句話來說,就是官少吏多,幹事的多是吏員。
比如吏部,其是六部之首,長官為吏部尚書(一稱大宰,冢宰),副手稱侍郎。
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
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
比如,吏部尚書是正二品,侍郎是正三品,郎中是正五品,員外郎是從五品,主事是正六品。
滿打滿算,不超過二十人,其餘的都是胥吏,即筆帖式、文書等。
而且,像是郎中、侍郎之間,一個三品,一個五品,相隔兩品四階,相當於從廳級直接躍升部級。
按照常理來說,他們基本上升遷無望。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你有關係,就可以從中央飛速地躍遷。
例如張居正,他就從來沒有下放過地方。
嘉靖二十六年中進士,在翰林院待了十幾年,然後去了國子監擔任司業(從四品),再之後擔任裕王朱載垕的侍講。
等到嘉靖皇帝去世,徐階直接提拔他為禮部右侍郎。
再之後就是吏部左侍郎入閣了。
像張居正這樣,只要在中央裡熬個二十年,再加上關係,就可以去六部任職,去內閣也有機會。
“宰輔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
朱誼汐拿這句話結語,氣惱地說說道:“中樞只有上下之官,而無有中間層,如此一來必會讓許多人熱衷於中央而怯於地方。”
“從知縣,再到布政使,這要爬多少層?多少年?哪有中央待著舒服?”
“只要找到關係,肯熬資歷,必然會升官,這是什麼道理?一考定終身?”
皇帝的話令人窒息,但卻道出了實情。
只要成了庶吉士,進了翰林院,進入六部只是等閒。
“必須要做出改變了。”
說著朱誼汐直接改制:“六部中,如侍郎至郎中之間的兩品四階,必須填補。”
“有三品,就要有從三品,從九品至三品,十四階,必須給我一一列出,按序升遷,絕不可躍遷而去。”
“不是想待在中央嗎?那就給我一品一階的爬,熬資歷,別想這美事。”
說著,皇帝越發地憤慨起來。
這封建社會哪有公平?就連科舉、官職,處處透著不公平二字。
三人目瞪口呆,著實難以置信。
話說到這,朱誼汐繼續放出大招:“自今日起,翰林院散館由三年改成兩年,而且翰林院之官職,如侍講、侍讀等,任期不得超過半載。”
“超過兩任,必須去往地方任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