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捅其後門(第2/2頁)
章節報錯
谷蕸不過,他卻帶來了朝廷的任命。
李應仁為遼東總兵,文熙加御史銜,為遼東巡撫。
“這算什麼事?”
文熙無奈了。
堂堂的禮部侍郎,憑空的成為了巡撫,只轄一島的巡撫,真是讓人頭疼。
李應仁則歡欣鼓舞。
“還不到而立之年,某就已經成為了總兵,文巡撫,皇恩浩蕩啊!”
“皇恩浩蕩——”文熙興致索然地喊道。
雖然都是升官,但想法卻完全不同。
李應仁卻興致高起,嚷嚷道:“建奴後方空虛,正是咱們建功立業的大好機會。”
“敢不從命?”
文熙只能應下。
他之所以派到朝鮮,不就是因為膽子大嗎?如今沒了退路,只能按照旨意行事了。
“李總兵,你們李家世居遼東,想來應該有不少的門親故舊吧?”
聽到這話, 李應仁有些尷尬道:“我祖成梁公雖然出自鐵嶺李氏,但自擔任遼東總兵之後,全家就遷徙到了北京……”
陸陸續續說了一刻鐘,文熙這才恍然。
原來,李成梁家族, 本是高麗人, 旋即常遇春等收復遼東後,就成為了明人,世襲武職。
而李成梁這支,屬於長房嫡支,在李成梁發跡之後,就遷徙到了北京,留在遼東的,就是二房至五房人。
說白了,留在鐵嶺的,都是窮族人。
努爾哈赤拿著鐵嶺後,屠戮的李家人,其實只是二房,李成梁這支徹底成了北京人。
李成梁諸子中,如如松(1598年戰死)、如柏(曾任遼東總兵官,67歲上陣薩爾滸,蒙屈後1621年自裁)、如楨(遼東總兵官,鐵嶺失陷後被流放)、如樟(延綏總兵官,43歲被彈劾,壯年致仕)、如梅(遼東總兵官,遭貶後病逝)都曾經在遼東戰場馳騁,且均累功至副總兵、參將。
孫輩裡懷忠(武進士,1621年調離遼東,至延綏孤山副總兵)、效忠(開原副總兵,1615年被彈劾,致仕)、性忠(登萊水師副將,北京失陷戰死)、憲忠(遼東總兵中軍副將,戰死)都曾經在遼東戰場馳騁,曾孫輩(祖字輩)也多在前線參戰,直至遼東全境失陷。
“如今降奴的,只有二房李思忠等輩,我等長房,多戰死沙場,絕無二心。”
李應仁說到這,即使是個糙漢子,也不由得眼眶通紅。
“建奴多混淆視聽,言語我李家腳踏兩隻船,其謬之千里,國仇家恨,怎能歸降?”
文熙長嘆,旋即長鞠一躬,一臉的敬佩:“貴族熱血盡撒遼東,文熙敬佩。”
“罷了,都是祖宗的功勞,我愧對祖宗,只能逃到朝鮮,儲存衣冠罷了。”
李應仁苦笑道。
“咱們如今用兵五千,遼東近在咫尺,建功立業正當其時!”
文熙昂首,氣勢勃發。
“好!”李應仁點頭,大笑道:“咱們打不過那些披甲之士,難道還弄不過那些奴隸包衣?”
“沒錯,咱們就是專打包衣。”
文熙點頭,沉聲道:“昔日遼東之地,數百萬漢民淪為奴隸,衣食不保,子孫為畜,咱們此行就是專司刨其根,解救百姓於水火。”
“只要遼東亂起來,北京就不安生,也能稍解南京之難。”
“皮島如今錢糧不缺,讓滿清嚐嚐捅屁股眼的滋味。”李應仁大喊道。
“粗魯——”文熙笑罵道,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