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的打法很簡單,但卻很有效。

體型的優勢,是最直接的優勢,也是用其他手段無法彌補的優勢。

張瑜對此一向非常重視,雖然勇士是死亡五小的開創者,但球員的體型卻一點也不小。

庫裡是高控衛,克來是標準的鋒線體型出任二號位,巴特勒、倫納德都是標準小前鋒,阿德託昆博更是中鋒身高。

只有格林身高2米,屬於矮個內線,但他在臂展和對抗上都有優勢,足以在內線和七尺長人相抗,而不落下風。

反觀凱爾特人,除了杜蘭特在體型上佔有優勢,中鋒霍福德的身高只有2米08,克勞德只有1米98,布拉德利1米88,小托馬斯1米75,在體型上都處於劣勢。

這使得勇士天然就有錯位優勢,克來對位小托馬斯、阿德託昆博對位克勞德,都可以直接展開單打,凱爾特人不得不進行協防,否則必定會吃虧。

勇士的進攻不止於此,張瑜還利用水花強大的投籃威脅,透過擋拆、掩護的方式,逼迫凱爾特人換防,創造更大的錯位優勢,用勇士的強力鋒線針對凱爾特人的矮個後場。

以前科爾在勇士的時候,勇士主打傳切戰術,目的是給水花製造空位投籃的機會,或者是用水花作為誘餌,給鋒線創造空切到籃下得分的機會。

這樣能發揮水花三分精準的優勢,讓角色球員都參與進來,提升他們的積極性。

但也是因為勇士除了庫裡之外,其他人缺乏單打能力,不得已而為之。

上賽季,倫納德成長起來,克來也逐漸練出了一手穩定的背身單打,勇士傳切的比例就已經降低了一些。

一個夏天過去,倫納德、克來都進入了巔峰期,阿德託昆博也終於成長起來,化身內線怪獸,勇士已經不需要傳切了,可以直接用個人能力解決問題。

反觀凱爾特人,在體型上缺乏優勢,除了杜蘭特和小托馬斯,其他人都沒有單打能力,小托馬斯還被勇士嚴防,受限於身高,很難突破勇士的封鎖,進攻只能以傳切為主。

勇士應對起來得心應手,也不用拿出季後賽的強度,只用一招換防,就完全破解了凱爾特人的傳切。

克來、倫納德、阿德託昆博都可以從一防到四,三人逢掩護就換防,庫裡和奧利尼克也換防,只是不會換到杜蘭特面前。

科爾瞭解勇士,張瑜也瞭解科爾。

科爾有一個特點,他不喜歡自己的球員持球單打,認為那是非常低效的進攻方式,還會傷害角色球員的積極性。

之前在勇士的時候,他就屢次勸說張瑜,進攻的時候能不單打,就不單打,最好每一個回合都用傳切解決問題,那樣才能打造出一支積極性、紀律性拉滿的球隊。

張瑜每次都不反駁,但卻逐年增加單打在進攻戰術中的比例,發揮勇士球星多、個人能力強的優勢。

他很贊同科爾的話,傳切確實有助於培養角色球員的積極性、紀律性,但勇士首發都是球星,幾乎沒有角色球員,為什麼還要用傳切呢?

這場對陣凱爾特人的比賽,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勇士不打傳切,改打擋拆和低位後,凱爾特人的防線風聲鶴唳。

只要小托馬斯被點名,其他人就會立刻上去協防,幫助他抵禦衝擊。

而這就給了勇士其他球員得分機會,空切、三分、接球之後的二次突破,都讓因為協防小托馬斯,而防守陣型偏轉的凱爾特人,難以應對。

此外,庫裡和阿德託昆博的擋拆也是效果顯著。

科爾極其忌憚庫裡,一點也不給他出手三分的機會,只要發生掩護,克勞德、霍福德都會撲出來延誤庫裡,封堵他的出手空間,同時布拉德利奮力擠掩護,追防庫裡。

這通常是季後賽才會拿出來的防守,極具針對性,但對庫裡來說,已經是習以為常了。

他也不強攻,只是在吸引防守注意力後,順勢把球傳給阿德託昆博。

此時,倫納德、克來拉開空間,霍福德被奧利尼克牽制在三分線上,克勞德撲出來延誤庫裡,凱爾特人禁區空門大開。

而布拉德利和克勞德的防守注意力都在庫裡身上,阿德託昆博身前擁有巨大的空間,接球之後,立刻起步攻框,克勞德很難及時回位。

凱爾特人沒人收縮護框,阿德託昆博就自己終結,要是霍福德、杜蘭特兩個鋒線回收協防,阿德託昆博就及時把球分出去,交給空位的隊友終結。

上半場,勇士靠這兩招就打穿了凱爾特人的防守,凱爾特人的傳切卻很難攻破勇士的防線。

庫裡甚至都沒有發力,只是和奧利尼克打了一個手遞手,然後接阿德託昆博擋拆後的回傳球,投進了兩記三分球,在快攻反擊的時候投進了一記拋投,此外就是興之所至,單挑布拉德利,打成了一個2+1,總共得到1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