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比賽開始後,杜蘭特坐在板凳席上,看著場上,眼神中帶著些許陰霾。

他想不明白,明明自己打得那麼好,怎麼雷霆在比分上還是落後的?

只是落後也就罷了,他下場之後,比分馬上就被勇士拉開到10分,甚至還有繼續擴大的趨勢。

雷霆的輪換陣容中,坎特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得分點,他和威少的配合,是雷霆在銜接段最重要得分方式,甚至沒有之一。

多諾萬非常重視坎特的得分能力,給他特意安排了戰術,他上場之後,也馬上就發揮出了自己的作用,在進攻端連續得手,而且效率很高。

但坎特有一個致命的缺陷,那就是防守太差。

他的技能點好像全都點在了進攻上,護框能力幾乎為零,也不能換防,在防守端可以說是一無是處。

首節沉寂許久的克來,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他連續透過掩護找坎特,坎特的腳步很慢,防守意識也不好,只會無腦換防,克來多跑兩下,他就被耍得暈頭轉向,追不上了。

張瑜還為阿德託昆博安排了戰術,丁威迪外線持球,阿德託昆博先在內線給奧利尼克做一個掩護,由於雷霆守無限換防,坎特會換到阿德託昆博身前,然後丁威迪給阿德託昆博傳球,阿德託昆博再單挑坎特,不管是面框還是背打,成功率都很高。

總之,張瑜佈置的戰術都極有針對性,就是專門追著坎特打。

多諾萬想用坎特的進攻,就必須在防守端付出更沉重的代價,張瑜不會讓坎特在場上閒一秒鐘。

這就是西決的殘酷之處,對位是重中之重,只要在一個位置上有弱點,就會被對方針對到死。

反過來,多諾萬也想針對勇士的弱點。

但是,弱點也不是想針對就能針對的,雷霆必須要有相應的能力才行。

遺憾的是,雷霆並沒有這樣的能力。

勇士輪換陣容在防守端的弱點也是中鋒,奧利尼克的優點是三分和策應,護框比較一般,按理說是威少最喜歡遇到的那一類中鋒。

但在張瑜的安排下,阿德託昆博、威金斯都加強了收縮護框的力度,威少身邊缺乏射手,想要衝進禁區得分,非常困難。

多諾萬也沒有辦法,雷霆的陣容存在很大的缺陷,空間太過擁擠,只能靠雙少個人能力強行取分。

杜蘭特的主要得分方式是中投,對於空間的容忍度很高,但威少自己投籃不好,大開大合的進攻方式非常需要開闊的進攻空間,但球隊卻沒有這種配置,使得他每一球都要硬鑿勐衝,得分效率自然也就不會高了。

歸根結底,這是一支圍繞杜蘭特為核心的球隊,陣容都是圍繞杜蘭特搭建起來的,沒有考慮過威少的需求。

而威少又是一個必須被樹立為絕對核心,全隊都圍繞他打球,給他衝起來的空間,才能發揮出最大作用的球員,在擁堵的空間下,只能無腦硬衝,屢屢打出低效的進攻。

今天,威少就被限制住了。

勇士還是擋不住他的衝擊力,但他的每一次得分,都要付出很大的消耗,效率也很低。

威少彷彿一個孤膽英雄,一次次衝擊著勇士銅牆鐵壁般的防守,一往無前,氣勢十足,但比分卻被漸漸拉開。

第二節進行到7分45秒時,短短4分多鐘的時間裡,分差就拉開到了10分。

比賽節奏推的很快,威少6投2中,罰球4中3,得到7分,坎特拿到6分,但兩人佔了雷霆的所有出手,其他人都沒有得分。

而勇士在坎特身上拿到了16分,克來7分,阿德託昆博7分,奧利尼克投進了一個3分球,加上維金斯中距離單打投進的長兩分,勇士以48:38領先雷霆10分。

多諾萬見勢不妙,換回主力,換下坎特,雷霆才止住了頹勢。

杜蘭特回來之後,馬上開啟攻擊模式,率領雷霆將分差重新縮小到了4分。

在比分領先的情況下,張瑜穩如泰山,直到第二節6分12秒,才把庫裡換回場上。

攻守之勢立刻改變,庫裡小打大軍訓了戈貝爾兩個球,勇士重新奪回了主動權。

比賽就是這樣,一支球隊的進攻勢頭猶如潮水漲落,有起有伏。

杜蘭特上場,雷霆起勢;庫裡上場,勇士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