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文斯想了一會兒,緩緩點頭,初步認可了張瑜的想法。

NCAA的內線普遍身高偏矮,很多球隊的大前鋒只有2米03左右,雖然巴特勒矮了一點,也不是內線打法,但在隊友幫助下頂一頂肯定是沒問題的。

而在進攻端,增加一個射手會讓球隊的進攻有質的提升,對方的防守必須要無比謹慎,否則以庫裡的洞察力,防線上將處處都是漏洞。

而當對方將防守重心往三分線上轉移,內線必然會變得空虛,這會讓庫裡的突破更加容易。

庫裡的衝擊力遠不如羅斯、威斯布魯克這種暴力控衛,第一步奇快無比,突進去不是暴扣就是摺疊上籃,空間是什麼?不知道。

而庫裡必須要利用節奏變化製造投籃和突破空間,他需要更大的球場空間。

上賽季對陣佛大的比賽已經證明,鬥牛犬不是一支防守型球隊,在面對佛大這種強隊時處處都是漏洞。

即使多了巴特勒,球隊的防守也不會出現質的飛躍,利用好他的防守特點解放球隊的進攻,才是更重要的。

兩人達成共識後,開始討論起來具體的戰術安排。

這不是讓巴特勒將坎貝爾換下就大功告成了,其中有很多細節要考慮清楚。

而且也不是從此就小陣容一成不變,什麼時候該用傳統雙內線,什麼時候該用巴特勒首發,是全場都這麼打,還是關鍵時刻再變陣,都需要想好再去做針對性的訓練。

教練的工作就是如此,看錄影,想戰術,安排陣容,研究對手……

在球員們揮汗如雨的時候,教練們也在絞盡腦汁。

在成為教練之後,張瑜才知道為什麼很多教練總是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

這個職業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球隊輸球,教練背鍋,不管是什麼運動,這都是一條定理。

隨後的兩個月內,在張瑜和教練的群策群力下,新的戰術出爐了。

經過反覆練習,巴特勒、AJ格雷夫斯、庫裡、邁克格林、德魯的五人陣容初步成型。

這套陣容在防守端以收縮內線、輪轉防守、造失誤為重點。

雖然除了巴特勒和德魯,其他人的防守都只是平均水準,但是在良好的紀律性彌補下,可以實現嚴密快速的輪轉,對於空間不足的球隊限制很大。

進攻端,庫裡則是化身為真正的持球大核心。

他的運控能力進步,遠射威脅進一步提升,初步將投突傳結合到了一起,在NCAA的強度下,是真正的無解殺器。

而且他在長高後著重進行了力量訓練,對抗能力和體能大幅提升,即使打一整場持球進攻也不會吃力。

畢竟NCAA的一次進攻有35秒,整場比賽也只有40分鐘,強度相比NBA來說低了很多。

除此之外,其他人還針對性的訓練了如何為庫裡進行掩護,包括假掩護、背掩護、交叉掩護、雙掩護等等,堪稱花樣百出。

張瑜這是將進攻端的重擔完全壓在了庫裡身上。

一個賽季前,他當然不敢將所有希望都壓在庫裡的狀態上。

但經過一個賽季的磨鍊,庫裡的實力在NCAA已經是一覽眾山小,他完全有能力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看著刻苦訓練的球員們,張瑜對新賽季的鬥牛犬隊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