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做面的學問(第2/2頁)
章節報錯
楊允兒:“去吧去吧,聽師父的話!”
何炯:“沒事一航,你慢慢做,我們不著急!”
這著實是上演了一出真人版的趕鴨子上架,既然大家都這麼說了,韋一航也只好硬著頭皮走到了灶臺前。
和麵擀麵可都是技術活,只見韋一航皺著眉頭從櫃子裡找到了多半袋麵粉,準備開始行動。
首先,最麻煩的就是水和麵粉的比例問題。
只見韋一航先拿出手機大致搜尋了一番,然後找了一篇評分較高的教程。
“別費勁了,你慢慢往麵粉里加水,麵粉的質量不一樣需要的水也不一樣,沒有固定的比例。”
看到韋一航的操作這麼費勁,王磊走到他身後皺著眉頭說道。
何炯:“王老師這就是操心的命啊,好不容易能吃一頓現成的飯,還是放心不下。”
韋一航:“加到什麼程度?”
王磊:“你一邊加水,一邊用你的掌心揉,咱們是要做麵條吃,那差不多達到你握拳時虎口的硬度就可以。”
韋一航:“這......就這樣揉嗎?”
王磊:“你把它們揉一揉再橫著疊過來,揉一揉再豎著疊過來。”
感覺光靠嘴說韋一航還是領悟不了,王磊乾脆擼起袖子來實際操作示範。
他手動著呢,嘴也沒有停。
“一般家庭或街頭飯店在刀削麵的製作上,刀具其實比較簡單,僅僅用一種並不鋒利的長約18厘米的薄鐵片,一端略翹起,然後將揉好的長橢圓形硬麵團放在左手至肘彎處,右手持刀順著麵糰一刀一刀地往前削。
後一刀口落在前一刀的稜線上,似大小相當的柳葉一片一片的落下。”
老舍先生有詩讚曰,
韋一航連忙道:“一葉落鍋一葉飄,一葉離面又出刀。銀魚落水翻白浪,柳葉乘風下樹梢“。
王磊愣了一下:“你小子動手能力不行,動嘴倒是挺強。這種極具藝術感的麵食製作就漸漸發展成一種技藝表演,如麵點師傅踩在1.8米高的獨輪車上,頭頂著麵糰,在眼睛看不到麵糰的條件下,左右手分別拿削刀輪流削下面片,柳葉十狀的面片紛紛落入。”
想到這個畫面,王磊還不僅感慨了一下,可惜現在不多見咯。
和麵擀麵切面,一直到最後面條下鍋王磊才放心交給韋一航去獨立完成。
“你知道嘛?就麵條而言,蘇州、杭州麵條的特色是善於制湯、滷及澆頭,如蘇州“楓鎮大面“和“奧灶面“,味美鮮醇,體現了蘇州的地域飲食文化寺色;杭州的“片兒川面“和“爆鱔面“,其味道也是令人回味無窮。”
韋一航吞了吞口水,師傅又在天花亂墜了。
王磊接著說:“而在上海的麵條品種中,最負盛名的是陽春麵,又稱光面,乃是從販夫走卒到商賈人等的便利之食。此面製法簡單,在醬麻湯碗裡盛上滾燙的麵條,綴上碧綠的點點蔥花即可。上海開埠以後,許多面館曾對陽春麵的湯加以改進,有用雞和肉骨頭熬製,也有增加各種魚同煮的,鮮不勝言。陽春麵由“清水“變成“高湯“體現了海派文化善於吸收變化的特點。”
韋一航偏不信王磊這麼博學多才,於是道:“師傅你這麼厲害,雲吞麵也會做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