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府,當塗縣。八月十四。

這裡是大明距離應天府最近的縣城,而這裡的丹陽鎮,更是緊靠應天府的邊境。

所以從應天府的下馬橋工業區過來,只有區區幾十裡地。

周東和周南工作落戶之後,第一時間就去購買了兩輛普通轎車,目前周家已經有了四輛汽車,全家出行的時候,不用再去租車了。

明天中秋節,回來應天府近一個月的周家人終於能夠抽出時間,前往老家祭祖。

周北的旁邊坐著三哥周西,後面坐著母親,帶著庶妹和侄女。

衣錦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

為了這次祭祖,周鐸已經跟家中的老父親和大哥商議了許久,安排的妥妥當當。

昨日來自平山村的大堂兄就已經專門過來接他們,清早吃完早餐出發,一個小時後,五輛車隊就已經抵達了應天府東南的雲山村。

雲山村原本在濮塘鎮東南,可是原址發現了數座大鐵礦之後,當地居民就被遷移到了雲山四周其他位置。

當時的移民風潮已經開始,大批土地人均不到五畝的農戶被強制遷移走。

周家在大明開國的時候分了六十畝土地,由於距離應天府近,不少子弟在應天府找生活,打小工,家中也沒有出過大事,犯過大病,所以家業興旺。

一開始的遷移並沒有周家什麼事,一直到正統元年,大明大移民開始,每家每戶強制遷移,周家才開始開枝散葉。

雲山村位於丹陽鎮北邊,靠近雲山的山腳下,有十戶不同姓氏的遷移戶組成。

九十年的時間過去了,這裡依舊只有十戶人家,而且每家每戶的戶籍人口不超過十人。

只有長子長孫一系能夠留在原址,駐守宗祠。即便是長子長孫一系,子孫長大依舊要遷移走。

這樣的遷移對宗族的影響非常大,根本沒有宗族勢力發展的土壤。

但是大明為了便於控制,加強了對宗族的宣傳,讓所有遷移到其他大陸的人不能忘了自己的祖宗。

所以不論雲山村還是其他村落,最顯眼的建築,永遠是宗祠。

周北從小到大回過三次雲山村,第一次還小不記得,第二次是九歲那年,第三次是今年。

他對周家宗祠並不陌生,跟老家的爺爺大伯關係也很親近,畢竟,他們才分出去不到三十年,還很親近。

像不少爺爺的兄弟輩,甚至更早遷移出去的周家人,難免對老家少了幾分親近。

不過在大明,每個人記住自己的根,是為人的基本。

逢年過節,或者清明節的時候,總有不熟悉的周家人回來祭祖。

也有離家幾十年的人,總想著落葉歸根,所以每家每戶的祠堂,並不冷清。

雲山村位置比較好,依山傍水,雖然土地不算肥沃,但如今都是機械化農業,一個村不超過一百人,卻有近千畝土地。

算下來每年收成比許多工人的收入都高,只是不穩定,辛苦勞累。

而且近年來大明逐漸推廣全民醫療,全民保險,即使當農民,也不怕老無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