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星在研究美國的迅速崛起的原因的時候,對於美國在建國之後很短的時間就崛起為超級大國感到不可理解:它的歷史是這樣的短暫,人口當時也不是很多,產業也不是很發達,而且社會也不夠穩定。

這樣的一個新興的國家怎麼會忽然就如此強大了呢?難道他的經濟制度有什麼特別的過人之處,如亞當·斯密的《國富論》所說?

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許隱藏在美國經濟的象徵華爾街。於是,龍星決定到華爾街走一走。

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僅三分之一英里,寬僅為11米,是英文

“WallSteet”的音譯,原意為

“大牆大街”。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卻以

“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龍星對此十分震撼。他經常在電視中看到的華爾街的規模竟然如此之小。

當他了解到:美國摩根財閥、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於此。

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也在這裡,至今仍是幾個主要交易所的總部:如納斯達克、美國證券交易所、紐約期貨交易所等。

當龍星走過這些每天都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都要報道的地點時,就有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感覺。

他的頭腦中的

“華爾街”一詞現已超越這條街道本身,成為附近區域的代稱,甚至指對整個美國經濟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當他真正來到這些地方的時候,他反而認為這條華爾街不是頭腦中的華爾街,顯得不真實。

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抬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牆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誌性建築了。

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龍星走進紐約證券交易所,首先映入自己的眼簾的是大大小小的電子螢幕和不斷更換的文子。

繼而看到的是來回穿梭,打折各種手勢的人們在忙忙碌碌。這些現象的背後是很多人在此一夜暴富;也有很多人突然變得赤貧。

華爾街上的建築風格多以鍍金年代為基礎,附近地區同時也受到裝飾藝術的影響。

聯邦國家紀念堂和位於百老匯街口的紐約證券交易所是街上最著名的建築物。

此外,亞託羅·迪·莫迪卡所雕塑的公牛可以說是表華爾街的的代表。

舊式的摩天大樓通常有精美的外觀,但已有數十年這種精緻的美學不曾在現代企業的建築上見到。

1970年代建造的世界貿易中心是現今重視實用性的摩天大樓的代表,其外表單調、簡單,世貿雙塔常被批評為長得像兩個高高的盒子。

然而,這兩個高高的盒子早已在恐怖襲擊中灰飛煙滅了。

“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乾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

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家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

華爾街是如此特別,龍星自然要探究其歷史了。它的童年期是從1653年到十九世紀末期。

紐約早期的迅速發展和金融業在紐約的興起,與荷蘭人的商業精神有相當大的關係。

儘管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是從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開始,但是,真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是到了17世紀中葉在荷蘭逐漸完善的。

當時的荷蘭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包括銀行、股票交易所、信用、保險、有限責任公司等,金融體系的發展催生了荷蘭的經濟起飛,使得這個面積很小的歐洲國家,一度成為了世界強國之一。

當荷蘭人移民到北美,他們將資本主義的商業精神帶到了新阿姆斯特丹。

也就是說美國一開始就接受了最早的非常完整的金融體系。而金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

這裡曾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託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採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

龍星認為:華爾街比任何事物都更能代表金融和經濟力量。對美國人而言,有時華爾街等同精英主義、強權政治和割喉形態的資本主義,但同時華爾街也喚起美國人對市場經濟的驕傲。

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華爾街是一個依靠貿易、資本主義和創新,而非殖民主義和掠奪成長的國家和經濟系統的象徵。

龍星進一步認為:金融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華爾街作為美國的金融中心,實際上也是全球的金融中心。

它對美國迅速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