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志不同道不合,既然他們不願為乾國盡忠,孤自不會強留。”

“神州大地諸多國家皆有相應致仕之制,其中,臣以為揚州境內大明國之《文官致仕制度》甚為完備,國君或可據此略作修改,納於大乾律!”

張碩表明態度後,吏治司司長王安石方才開口,其所言文官致仕制度,其實是張碩的意思,由他代言,為張碩擔罵名,引仇恨。

王安石提出此議後,張碩旋即顯出“饒有興致”之態,就此制度與群臣展開一番深入研討。

誠然,雖言眾人共商,實則王安石一人高談闊論,張碩及餘者,皆為聽眾。

而此事,張碩當場便定了下來,其核心要義僅有二點。

其一,乾國官員年逾六十,可向朝廷辭官,如此可保朝廷有個緩衝之期,以防將來一朝老臣盡退,而年輕一輩又資歷尚淺。

當然,並非所有老臣至六十歲皆可退休,若國君有需要,臣子就得繼續為朝廷效力,最終決定權仍在君主手中。

其二,新君繼位時,朝中所有臣子皆須上書致仕,且須連續致仕三次,若新君三次駁回奏摺,該臣子方可繼續留任,此為使新君即位後,能即刻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心腹,亦讓舊臣得以體面讓賢。

張碩顯然不在新君之列,畢竟他已登基一年有餘,且將乾國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不過,鑑於當前形勢,仁厚的他,還是給了眾臣一個致仕的機會。

《文臣致仕制度》的問世,在乾國引起軒然大波,然而張碩並未過多關注,他只需等大臣們將相關奏摺呈交上來,而後作出抉擇即可。

而張碩之所以如此輕視世家,實乃乾軍之驍勇所致。

且不言北府海軍尚無音訊,單說戚繼光,其在得到張碩的委任,暫獲檮杌大軍指揮權後,便集結兩軍近十萬兵馬與銀龍大軍緊密協作,將東莞王城徹底封鎖。

不僅令田齊殘黨再無突圍之機,更在短短八日之內,組織大小進攻數十次。

據趙雲所報戰況與後續的作戰計劃,他們將對東莞王城持續發起進攻,在消耗對方守城器械的同時,消磨其戰鬥意志與軍隊士氣,伺機給予致命一擊。

此過程或持續數月,然無論何時能攻克王城,只要他們按兵不動,田齊殘黨必被困死城中。

至於各地叛軍,除起始時氣勢洶洶外,實無任何作用。

在指揮使們的圍剿之下,毫無抵抗之力,各地府兵一路高歌猛進,而今除王稜所率的叛軍主力,尚在彭城活躍外,其餘諸郡,僅餘幾支殘軍困守城池,作困獸之鬥而已。

不過兩日之前,張碩已下聖旨,調王彥章統率鄰郡府兵圍剿王稜,想必用不了多久,這場鬧劇便可徹底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