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2章 680處錯誤(第1/2頁)
章節報錯
680個錯誤,劉牧樵成功修改了643個,還剩37個錯誤,編撰者拒絕修改。
劉牧樵清點了一些,主要是集中在7個專家手裡,他們涉及到的章節有19個之多。
劉牧樵再次檢查了一遍,確定無誤之後,第二次下達任務,限他們在3天之內做出修正,並且註明了,拒絕修改者,要說明理由。
上次也說了要註明理由,但是這群大佬不遵守這個規定——其實,也說不出理由來,無非就是教科書上是這麼說的。
劉牧樵給了任務之後,也懶得呆在駐地,和這群大佬待在一起,需要一些勇氣和耐心。
倒不是怕他們發難,而是這群人酸腐,擺譜,你跟他聊,他會講我們的曾經。
大多都到了話癆的年齡。
說需要勇氣就是這個意思。
一個二十多歲的人,和一群話癆在一起,基本沒有你講話的機會,他們一旦有機會,講兩個小時根本不要斷句,句號是肯定不需要的。
這群人年齡大多50歲多一點,劉牧樵名副其實是他們的晚輩,雖然早就聽說劉牧樵的才華,但是,是不是心服口服就難說了。
看人是要看資歷的,劉牧樵的資歷其實是非常不好看的,清江大學醫學院本科,京大醫學院碩博,這就是他全部的簡歷了。
而人家,都基本上有海外的留學史,最差的也有訪問學者的歷史,這年代,你不喝幾口洋墨水,人家真的不服你。
留洋是一種大趨勢,年輕一些的人,直接就是國外讀的研究生,他們的簡歷看起來非常的豐滿。
而早年畢業的專家,他們在後來的專業學習經歷中,都補了短板,否則,會被新生代看扁的。
那些早年畢業的醫學專家,現在年齡都接近60歲了,他們那個時代出國進修的機會比較少,到了40歲之後,想方設法弄到一個訪問學者的名頭,在國外進修半年到一年,這種情況比較多。
這種經歷對他們來說還是有隱痛的,訪問學者沒有國外正式的老師,而在國外直接讀博士的,嘴巴上會掛上他導師的名字,即使不是太有名氣,講多了,人家會以為是大教授。
對於很多人來說,外國人的名字本身就是有學問的,很了不起的。
國內的名人就不同,你不介紹,一般人就會把他當成李建國,王建國,趙建國一類的普通人。
而外國人的名字,只要是你加上一句“恩師”史密斯,頓時,這個史密斯就是大人物了。
這不是崇洋媚外的問題,“恩師”加外國人名字,顯得高大上。
這也是心理在作怪。
在國內,你稱呼“恩師”王大海,給人的印象多半就是隔壁老王這個檔次的中學老師,很難與專家教授掛上鉤。
劉牧樵溜走了。
他怕被這群話癆唾沫淹死。
在話癆面前,他們半年的海外經歷恨不得講半年,來一次穿越,劉牧樵不走那是腦子有毛病。
部裡有個年輕的司級幹部負責聯絡,他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怎麼從這群話癆的老頭子面前脫身。
這位司長很理解劉牧樵,他們兩個不約而同脫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