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經過幾十年的科技快速發展,現在的醫生可以偷很多懶了。過去,醫生檢查病人,望觸叩聽,一套完整的體查要15分鐘到半個小時。

而現在,CT、核磁、B超、X線、心電圖,等等,一套檢查,什麼都有了,根本就不需要過去那種望觸叩聽。

但今天不同,病人太大,搬運就是大問題。

沒有這樣的推車,也沒有這樣牢實的擔架,再說,CT、核磁那個洞洞,他好像進不去。

再說B超床,放射科的床,肯定是承受不了350斤重量,所以,劉牧樵只能運用那套標準的體格檢查了。

做一套檢查,劉牧樵也是拼了,要在一百斤脂肪下面去摸腸子、肝臟、脾臟等器官,不僅費力,還費精神。

聽心肺也是一樣的艱難,一尺厚的胸壁隔開了心肺,幸虧劉牧樵的聽力靈敏,否則,用上放大器也很難聽到肺部的囉音和心臟的雜音。

至於甲狀腺的檢查,水桶一般的脖子裡面,去找一個蠶豆大小的軟軟的甲狀腺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至於頸靜脈,幾寸厚的脂肪覆蓋了,哪裡有頸靜脈的影子?就連頸動脈摸起來,似乎在天邊有微小的波動。

檢查腹部外科情況就更難了。

腹部檢查,關鍵是查腹肌緊張、壓痛、反跳痛。

一百多斤脂肪覆蓋了腹肌,這緊張度就很難感覺得到,一團軟軟的脂肪,摸上去怎麼也是柔軟的。

至於壓痛,唯獨這項檢查輕鬆一點,但誰知道是不是假陽性呢?

壓腹壁,輕了,脂肪的緩衝作用患者感覺不到痛,壓重了,即使正常的人,也會感覺疼痛。

至於關鍵的反跳痛,這是一項檢查有沒有腹腔感染的重要專案,即使有,這麼厚的脂肪,你能感覺得到嗎?

感覺到的,只是脂肪波動。

還有很多檢查。

劉牧樵累得出了一身的汗水,檢查終於結束。

“怎麼樣?”袁主任是無能為力,這樣一座大山一樣的肥肉,人體器官在哪個位置都是一個謎,就別說檢查了。

“腹壓太高,內臟有損傷,現在還不能確定具體的器官,但明確的是,膽管肯定是有損傷的,壓迫了膽管,膽汁流不出來,估計有膽管破裂。”

這是劉牧樵的初步判斷。

“那不是一個很大的手術嗎?”袁主任說。

“是的,這臺手術,會是一臺很特殊的手術,一是難度會很大,關鍵是白白的脂肪被切開之後,哪裡去找術野?手術者自己埋進去都找不到要手術的地方。第二,腹腔縫合就是一個大問題,所以,我們還要做一臺額外的手術,給腹腔減壓。”

劉牧樵所說的腹腔減壓,就是把腹腔內可以割除的脂肪儘量切下來。

腹腔是一個儲藏脂肪的地方,看看肥豬就知道,除了腹壁厚厚的脂肪,裡面還有大塊大塊的板油。

這是造物主給生物提供的儲藏能量的方式。

造物主設計生物時,主要考慮在缺乏能量時該怎麼辦,他就設計了脂肪儲存這一方式。

誰知道,隨著人類大腦的發達,能量缺乏已經不是主要矛盾,能量過剩才是主要矛盾。

而對於能量過剩,造物主考慮的比較少,所以,現在面臨的富貴病成了人類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現在,很少有人因為營養不良死亡,而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死於營養過剩引起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