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戰在即(第1/2頁)
章節報錯
時間看上去很慢,但一堆事情壓著的時候,往往就感覺到時間過得很快,恨不得能把一天拉長到四十八小時才行。
孫希寧自從擔任起了大明集團公司的副總經理之後,幹勁明顯更足了,職務的升遷對他而言,不僅是權力的增大,也是收入的增加,同時更是擔子的加重。
在職場上,多數人的收入都是跟付出成正比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才有很多人想著走捷徑,想著能夠不用付出太多的勞動,就能夠換得成倍的報酬,為此甚至不惜違反法律法規,破壞公序良俗,踐踏道德底線……
但走捷徑換來的東西終究非常脆弱,始終不及勤奮的人那樣踏實。
集團公司在南都也已經設立了辦公地點,並開始招兵買馬——目前總部放在了安州,茂盛大廈的五樓。
這樣的安排其實已經無形中勸退了不少人,尤其是優質的人才。
不得不說,在城市化發展的國內,三四線城市發展最大的問題還不是人口的問題,而是人才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擺到一起,往往還有相互作用的關係。
因為城市化程序中吸納的新市民不多,汲取的新鮮血液不足,導致城市的規模很難再上一個臺階;城市的規模不足,吸引不來足夠的配套設施,自然也就無法讓人才,尤其是頂尖人才到這裡來發展。
這樣的問題,即便是馬光明這樣的重生者也是無法解決,天賦的主角光芒,還能無視自然的客觀規律?
但就大明集團目前的情形看,想到一二線城市去立足,有點不切實際。
唯一的辦法就是加槓桿。
前世某個大佬,以身家幾十個億的本錢,透過不斷地加著槓桿,到後來居然能夠達到了上萬億的規模,造就了一個無比龐大的帝國——然而,這樣的龐大帝國,猶如走捷徑的人一樣,一旦遭遇到一個很小卻致命的問題時,龐然大物有如被戳破的大型氣球,一下子就坍塌了。
馬光明可不敢冒這個險,儘管他現在也不得不加著槓桿。
加槓桿不是原罪,沒底線地加槓桿,危險係數不成倍增加才怪。
到四月份的時候,各個子公司已經開始正常運轉,而大明外賣網站也準備開始第三輪的融資。
從目前掌握的情況來看,馬光明還是信心十足,業內人士也好,僱傭的專家也罷,對大明外賣網的估值都已經翻了不少倍數,而孫希寧這一次準備融資的數額,已經高達兩億美元。
即便如此,大明集團仍然能夠成為最大股東。
網際網路經濟的泡沫有多大,馬光明真切地體驗到了。
而且,透過孫希寧的操作,現在控股的最大股東是大明集團,換句話說,即便大明外賣網站將來在競爭中敗北,也不會損傷大明集團分毫——畢竟作為創始人,也沒花太多的錢。
只是這樣一來,馬光明的身家又要暴增若干倍了。
一般人並不能理解身家的含義,總以為這個人有一千億的身家,就能夠捧得出一千億的現金來,其實這些都是假象。
馬光明對自己還是很有自知之明,融資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不然沒法在短時間內攻佔市場,但若因為虛擬的身家而洋洋自得忘乎所以,那也太過於幼稚。
因為公司被拆分為幾個子公司,所以目前開始融資的也只是大明外賣網站。
按照馬光明的意思,明支付也要儘快開始首輪融資。
孫希寧推薦的IT男戴偉,馬光明見過一次,但來去匆匆,也沒能深入交流。做技術的不等於能做管理,這個淺顯的道理馬光明還是知道的。
但孫希寧現在是集團的副總經理,等同於話事人,馬光明還是要給予相應的尊重。
只不過,明支付要想完成融資的話,要拿出過硬的資料出來說話,憑空畫個大餅,就讓投資人慷慨解囊,這樣的事情不常有。
所以,就目前的資金而言,還不能去買下茂盛大廈的四樓跟八樓。沙寶樂也只是同意,這兩層樓面只留到十一,過了十一,他就不再等了。
馬光明知道他是在吹牛,孫希寧所說的,這兩個樓層大家比較忌諱,並非虛言。否則,在價格相差不大的情況下,買家何以不去考慮別的樓層?茂盛大廈還有好幾層沒能賣掉租掉呢。
時光如水,看上去風平浪靜。
但水面足夠大,一絲風氣就能掀起驚濤駭浪。
過了四月十五日,孫希寧那邊帶來了一個不好的訊息。
因為大明外賣網站堅持兩家支付系統都可以執行,由客戶自由選擇,導致阿狸集團大為不滿。
不為別的,只因為阿狸的支付系統比起明支付來略顯繁瑣,儘管只是略微,但在使用者越來越講究簡單便捷的時代裡,這一點點的差距,就容易導致客戶的流失,進而轉變為市場佔有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