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九節 大事,路超(四千求訂閱)(第2/5頁)
章節報錯
還有數用五,以五為國家的正數,用五行那一套。
郎中令改為了光祿勳,中尉改為了執金吾,大農令改為了大司農等等。
還有國家祭祀,重大場合的禮樂全都改了。
這兩點就是定官名,協音律。
最後還定了宗廟百官的禮儀流程。
這件事吧,說到底啊,還是為了證明大漢的正統。
改就改吧,反正沒啥不好的影響。
所以怎麼說這是個創立的時代呢,像執金吾這些官名,用了多少個時代。
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霍嬗找到了夏禮器,這不能不讓大家想歪啊!
霍嬗的功勞更大了,而且還重新定鼎了這套制度的正確性。
不光是霍嬗的功勞大了,就連編寫曆法的倪寬、司馬遷等人全都功勞大增。
可以說霍嬗找到的這套禮器,把他們全都抬高了一個臺階,他們都得感謝霍嬗。
………
六月十七,大軍從雲中出發,向長安前行。
全長兩千多里路,霍嬗沒多大的要求,七月初到達就行,十四天兩千裡,咳,要求不大。
因為路好走多了啊,一路上直道坦途。
要說從長安往大漢哪兒走的路最好走,那必然是往北地了,道路非常的發達,所以不成問題。
大軍一路往南走,一片坦途,沒有太多的險地阻礙。
以前匈奴勢大的時候,朔方,雲中,還有河套草原這些地方都是匈奴的勢力範圍。
而這片區域對華夏應對北方遊牧民族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片地域。
代表了攻還是守的差別,代表了我壓你、威脅你,還是你壓我、威脅我的區別。
這南下一片坦途,沒有任何阻攔,都城長安時刻都在匈奴的威脅之下,那時何其的艱難。
但是大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硬生生的改變了這個局面。
都過去的事情,不再多說。
大軍一路南下,隱藏行蹤,使節全部都在羽林軍的包圍之下,不讓他們接觸到一點外人,避免霍嬗離開北地的訊息洩露。
每次路過大城或者人群密集之地,霍嬗都是在城外遠處休息,等到夜晚再路過,力求保密。
還真是多虧了這個時代人煙稀少。
霍嬗都把戰術用在了這時候,小黑也是升空探查。
說起小黑,霍嬗到現在都還沒見過他老婆。
大軍這十幾天下來,除了一些實在避不開的守城,守關的將領將士們以外,未曾被其他人看見過。
等到了關中,那簡直是如魚得水,沒辦法,關中對於羽林軍來說太熟了。
那些巡視的亭長也和羽林軍很熟,自然不會透露訊息。
六月二十八夜晚,大軍達到了霸橋處,距離長安城二十里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