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被閒置的成果(第1/2頁)
章節報錯
林東南把吳皓帶進了一個小辦公室,裡面有一個50多歲的大叔,看起來像是一個教授。
“朱教授您好,還記得我嗎?”林東南主動打招呼。
聽到有人喊自己,朱教授先是一愣,等他扶了扶眼鏡,看清來人的模樣,才笑著說道:“記得...你是劉副組長的助理,林東南同學!”
“朱教授,這位是我的大學同學,研究計算機自動化裝置的,想向您請教一些,關於速豐桉無土栽培的問題。”
“吳皓同學你好,你們邕城林科所也在搞這方面的研究?”
朱教授誤以為吳皓是同行,非常熱情的起身跟他握手,這是一個典型的學者,不看重錢財名利,看重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得到大家的承認和重視。
“朱教授您好,我們那邊...想先了解一下情況,畢竟您是這方面的開創者,能得到您的指導,我們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吳皓並沒有立即糾正朱教授的誤解,如果以私營企業的身份出現,朱教授可能會有戒心。
“哦...這麼說你們並沒有立項,大家都還在糾結經濟賬的問題。”
朱教授顯得有點失望,語氣一下子低落下來。
“朱教授,這個專案,你有沒有想過引入民間投資?”
吳皓試探著引出一個話題,想要聊下去,就得給對方一個希望。
“這種虧本的買賣,官方都不肯投,到了民間更沒有人會願意投了!”
“前期投入太大的問題,可不可以透過簡化裝置,降低基礎建設投資,把專案的門檻降下來?”
參觀了整個無土栽培區域,給吳皓的感覺就是,需要很多專業裝置,還要有專門的人進行取樣分析,建設成本和運營成本都非常高。
林木種植利潤低,是支撐不起這樣一整套體系的,必須要透過創新,提高裝置的可靠性,減少裝置的種類,用智慧化代替人力,才有可能完成逆襲,把專案推廣出去。
“看不出來啊,吳皓同學原來是個行家!...走,我帶你們去看些東西。”
士為知己者死,難得遇到了懂行的人,朱教授心情一好,就帶著兩人去看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這個大桶是根系培養槽,一棵樹,一隻桶,桶與桶之間用1寸PVC管連線...”
“每個桶裡面都配了一個噴淋頭,用於對根系補充水分和營養...”
“這個三米高的水塔,是營養物配比池,液體被抽上水塔,補充營養後,再流向底下的大桶,如此迴圈往復...”
“這個是樹幹固定器,防止大風颳倒樹木...”
“這是總控室,裝有空調,值班人員可以在這裡監控液體資料...”
“......”
“這一套裝置就是經過簡化過的,我在這裡試驗了6年,成材了兩批,木材質量優良,種植期縮短將近一半,化肥投放量減少1/3,不過整套裝置還是偏貴,而且可維護性差,還是沒有達到可推廣的水平。”
朱教授向兩人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成果,還把遇到的困難,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都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
“朱教授,這個營養配比池能不能分成3個?等營養液在裡面徹底穩定後再開啟進行補液,一個補液、一個備份、一個配液,這樣就能保證營養液的穩定性,也有時間去檢測營養液資料,防止出現太大偏差,造成燒根等嚴重後果。”
“對哦...你這個建議很好!”
“還有這個總控室,能不能也撤掉,把所有功能都集中到一臺手機上,透過4G網路就能完成資料採集,這樣又能減少一筆投入。”
“小吳,我覺得你想得太簡單了,不過,如果能夠實現,費用確實可以減少1/3,不過值班人員還是需要的,要不然沒有人做化驗,營養液會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