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鎮南王自己的人馬,以及暗中招募的人馬,加起來差不多有二十餘萬。

這樣的規模足以與朝廷對抗了,畢竟大乾雖有幾十萬兵馬,但大多分散在西北部,鞭長莫及。

況且,朝廷一旦調走了西北的邊軍,那周邊的敵國豈不是趁虛而入?

所以,鎮南王頗有自信,就算吃不下整個中原,他也要分庭抗禮,自己創立一個王朝。

結果……那個姓陳的大將軍卻臨陣反戈,掉過頭來對付鎮南王。

雪上加霜的是,鎮南王手下有幾個心腹也紛紛背叛,而且還策反了鎮南王手下的不少將領,偷偷運走了不少糧草與武器。

如此一來,鎮南王計劃的二十萬大軍,最終能調遣的只能區區三四萬,而且這三四萬兵馬中至少有一半是新招不久的,根本沒有作戰經驗。

同時,朝廷又火速調集了幾萬兵馬壓境……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鎮南王怎麼可能有一絲勝算?就算朝廷沒有派兵來,僅憑陳大將軍的兵馬就足以碾壓他了。

無奈之下,鎮南王只能作困獸之鬥,死守滇明府以拖延時間,暗中卻在收拾細軟,準備帶著一批心腹逃走。

但是,他又一次失算了。

以前那些忠於他的手下,看中的無非是榮華富貴。現在,你鎮南王都成落水狗了,我們憑什麼捨命相陪?

於是,一場慘烈的內訌開始了……

在這場內訌中,鎮南王終於死於非命。

而這時候,周羽已經離開了滇黔,返回郭北縣,畢竟他該做的都做了,接下來乃是朝廷的事,他不想摻和了。

在得知後續事件之後,周羽終於明白了一件事:他低估了永和帝。

從現在的結果可以判斷,永和帝早就在鎮南王身邊安插了眼線,包括那個姓陳的大將軍,想來也不是臨陣倒戈,而是故意被收買的。

當然,這些內幕周羽也只是隨意去推測一下,也不關他什麼事。自古皇帝內部明爭暗鬥的事多了去。

比如前世的大明永樂皇帝,本是燕王,受封鎮守北部。結果還不是殺回京師,最終當上了皇帝。

不久後,“文道書院”正式投入使用,以前的書館依然保留,並更名為“啟蒙學館”。

顧名思義,專門針對於沒有基礎的學生,相當於學前班。

書院的規模可就大的多了,訊息一傳開,各地又紛紛湧來不少學生想要在此求學。

甚至,包括號稱才子之鄉的姑蘇府,也有不少書生趕了過來。

畢竟周羽如今的名氣實在太大。

上次平息鎮南王叛亂,朝中幾乎沒有人知道周羽暗中幫了大忙,但是皇帝知道。

只是,此事關乎著皇家的臉面與尊嚴,所以也不宜大肆宣揚。

恰逢周羽的書院即將開張,永和帝便巧妙地利用這件事,大筆一揮,親筆題寫了一幅字送至書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除此之外,還賜了一柄玉如意,一把玉戒尺,一方名硯以及金銀綢緞等物。

如此一來,更是令得文道書院聲名大振,風頭力壓當朝一眾書院。

書院新開,周羽自然要忙碌一陣子。

一是要篩選學生,二是考核前來應聘的先生。畢竟學院規模大了,教書先生也得相應增加。

而且,這一次書院還要招收一批女弟子。

這是周羽當初就規劃好的,書院單獨劃了一塊地興辦女學。

當初他收留嚴睿,也正是為了讓她以後幫著管理與教學女學館。

這天,周羽剛到書院,嚴睿便找了過來,喜滋滋道:“先生,有個才女前來應聘,說想在女學館當先生。”

“哦?哪裡來的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