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三章 趙王親征(二)(第2/3頁)
章節報錯
趙王隨即在戰略上獲得了主動權。
再說回雁門關。
雁門關固然易守難攻,據地利之勢足以抵擋趙王的兵鋒。但反之,一旦雁門失陷,幷州便徹底暴露在燕王鐵騎的馬蹄之下。
原本趙王這一步棋,堪稱妙手,但現在被邱福硬生生下成了昏招。
“邱福人呢?!”趙王忍不住要問罪邱福,這個蠢蛋竟然將大好局面葬送,實在是難辭其咎。自己定要重重責罰,才能解自己的心頭之恨。
到現在,趙王依舊沒有想過殺了邱福。
邱福雖然謀略不足,但是確實趙王最信任的人。
猶如魏武愛虎侯,太祖喜開平一樣。
許褚和常燕衡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二人在政治上缺少精明。
而這種人恰恰是君主最喜愛的,作為一個掌軍的大將,太過精明反而會被君主所猜忌。
開平王亦是如此,他作戰勇猛,橫行天下,但在政治上毫無顧忌的殺降就說明問題了。
他根本不顧及這些,這反而讓太祖更加喜愛。
開平、中山二王隕落之後,太祖將“忠武”的諡號封給了開平王,就可以看出太祖的態度。
對於趙王而言,邱福就是他的“常燕衡”,趙王朱楷是對他寄予厚望的,希望他能成為第二個開平王。
起初之時,常燕衡與邱福相似,僅僅是有勇無謀的將領,太祖將其帶在身邊時時告誡,“克敵在勇,全勝在謀。昔,關羽號萬人敵,為呂蒙所破者,為無謀也。爾宜深戒之。”
拋開太祖對於關青龍的評價不談,這番話是有道理的。克敵在勇,全勝在謀。
只是趙王沒等到邱福的成長,反而等來了邱福的死訊。
“邱將軍被龍武軍圍殺,力竭而亡,便龍武軍副都督趙天麟梟首示眾。”
朱楷的身子微微一晃,差點就向後倒去,還好渡衍暗中出手,及時以真元托住了朱楷,才讓朱楷免於倒地。
“邱福,去了?!”
朱楷雖然陰鷙猜忌,但對於邱福這樣戰場之上生死相托的袍澤,是有感情的。
丘福生性樸實戇厚,但作戰勇猛。他在趙王府的眾將之中,出謀劃策雖然不及張世美,敢戰敢衝卻可與朱士宏相比。邱福雖然心中渴求軍功,但在趙王面前從來不主動表現。
趙王軍每有戰勝,諸將都爭相言功,唯獨丘福落於人後。朱楷常嘆道:“丘將軍功,我自知之。”
趙王一代梟雄,心中雖然悲邱福之死,憤邱福之敗,但他依舊是快速穩定了情緒,至少表面上是如此。
這場大敗對於朝廷計程車氣鼓舞有多歡欣,對於趙王軍計程車氣打擊就有多大。
趙王雖然自稱是奉天靖難,但畢竟是對天子和朝廷中樞動兵,軍中本就有不少人是處於懷疑態度的。
畢竟名義上只是一個藩王,以藩王擊中樞本就不妥,現在若是讓這場大敗的影響繼續擴大,那趙王軍的戰意便會迅速下滑。
而且此前,張世美中了曹雪陽的示弱之計,已然被其挫傷鋒銳,若是再傳敗績,那張世美軍中計程車氣也會下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平定這場大敗的影響。
趙王腦海中思緒萬千,但時間不過是半刻。
“傳令,本王要親征雁門!”
此刻邱福殘部遭遇大敗,主將被陣戰,正是士氣低落之時,想要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恢復士氣,唯有趙王親征。
在趙王軍士卒的眼中,趙王就是不敗的神話。
其地位,猶如李承恩之於天策軍,楊清源之於新龍武軍和御林軍。
趙王是這支兵馬軍魂的締造者,由他統領,趙王軍的兵馬可以發揮出十二成的戰力。
“同時傳訊三軍,丘福總師討虜,昏耄失律,乃冥頑駔復,違棄孤王言,拒咈眾論。不待三軍至,輒先率千餘人直抵敵營,與戰,為南軍所敗,福等皆戰死。負本王委任如此,實在可恨,眾軍須引以為戒!”
“為破奸賊趙天麟,本王將親征雁門,以死報國,護我社稷宗廟。望眾軍勠力同心,共破賊軍!”
雖然是起兵謀反,但是必須佔據大義名分。
麟德天子,為太宗文皇帝之子,太祖高皇帝之孫,當今聖上,他本身就是大義名分。
趙王雖然是皇叔,但同樣是臣子,以臣伐君乃是大逆,他必須要有與之相抗衡的大義名分。
趙王選擇了皇周祖訓,奉天靖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