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老將軍年雖然年邁,但寶刀不老。這邱福乃是逆王朱楷的大將,以悍勇著稱,在朱楷與女真的作戰中,邱福向來是身先士卒,立下戰功赫赫,在趙王叛軍之中威望不低,趙老將軍以弱旅將其陣斬,極大程度地打擊了趙王叛軍的囂張氣焰,動搖了他們繼續進攻的決心。”

聽著麟德天子的話,眾臣連連點頭。

隨後一個大臣出列問道,“陛下,既然此刻龍武軍大勝,何不令龍武軍乘勝追擊,一舉平定逆王朱楷之亂。”

此人的話語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認可。

五萬龍武軍加上三萬地方守備部隊就能打的趙王麾下的大將大敗,連性命都留下了,可見趙王這個“最能打的塞王”,“李承恩之下第一人”的稱號,多半也是吹噓出來的。

現在御林軍整編的十萬精兵已經開赴前線,由趙天麟統一指揮,想來要對付趙王,不過是易如反掌。

就在眾人以為天子會順水推舟答應之時,十三的話卻出乎了眾人的意料。

“戰略謀劃者乃六軍都督府之職責,臨機變通者所賴者前線將士之判斷,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我等身在神都,不可妄令!”

十三雖然沒有上過戰場,但是他的老師,是卻是戰術和戰略上的高手。

楊清源在教導十三的時候,對於具體的為政手段,基本沒有傳授多少。

因為十三非嫡非長,從小就沒有被當成繼承人培養。

楊清源只能選擇在最短的時間內教十三最有用的東西。

太宗文皇帝給十三留下了一個殷實的底子,十三不需要當景帝,他要當武帝,當宣帝,要對外開拓!

這樣的帝王,最重要的就是知兵。

知兵並不是想要十三能和劉宋武帝劉寄奴、光武帝劉秀、前唐太宗文皇帝李二鳳那樣,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知兵的天子,要能看懂戰術,有戰略眼光,不會隨意指手畫腳。

藍星上就有三個假裝知兵的天子,和上述三條截然相反。

其中一個就是趙宋太宗,又稱“宋車宗”,這位大佬具有獨特的指揮風格——畫圖式指揮。他極度倚賴預先制定的陣圖去指導和干預前線將領的行動。

太平興國四年,在宋軍第一次幽州潰敗後,遼軍大舉南犯,當崔彥進、崔翰等人領軍迎敵前,太宗宋太宗不但預先安排了“會兵、設伏、夾擊”的戰略部署,還親自授予諸將陣圖,“分為八陣,俾以從事”

宋軍按照宋太宗趙光義的八陣圖,宋軍將八萬主力分成八個陣,各個陣相距一里左右,正面迎擊遼軍。宋軍將士一看宋太宗趙光義這位“軍事天才”安排的陣型,感覺這場仗沒法打,因為這個陣型很容易被遼軍的鐵騎分割包圍,宋軍將士在開戰之前毫無鬥志。

右龍武將軍趙延進發現遼軍是一字長蛇擺開,第一個提出了合併一處的建議,其他將領也紛紛發表了自己的建議,在雙方開始佈陣之時,宋軍將領卻忙於爭論是否聽從宋太宗趙光義的安排。這樣的局面下一次將是出現在校長的手上。

為了拖延時間,宋軍派人向遼軍主將韓匡嗣傳達了想投降的意思,遼軍也就放鬆了對宋軍的監視。

趙延進建議宋軍應立即改鬆散陣型為前後兩陣,採中央突破的辦法,殺契丹人一個措手不及。但崔翰對此卻很猶豫,生怕違逆了太宗的“陣圖”,戰後會被問罪。趙延進拍胸脯表示:“倘有喪敗,延進獨當其責!”關鍵時刻,擔任監軍的李繼隆也力挺趙延進:“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為定!違詔之罪,繼隆請獨擋之!”

有了這兩位的保證,宋軍將領最終在從“抗旨”和“勝利”中間選擇了“勝利”,他們迅速地決定合兵一處,趁遼軍不注意突然進攻,結果遼軍大敗。

滿城之戰宋軍斬首一萬多,俘虜三萬多,使得遼軍主力損失一半,並且丟掉了很多的糧草輜重,這場戰爭以宋軍的完勝而告終。

這場仗雖然沒有按車宗的佈置打,但是勝利卻給了車宗莫名的自信。

雍熙四年,在宋軍於幽州二度潰敗後,車宗梅開二度,又召大將潘美、田重進、崔翰入朝,賜予“御製平戎萬全陣圖”,並“授以進退攻擊之略”。

楊清源將此事當成了一個有趣的小故事講給十三聽,其意就是告誡十三,千萬不要胡亂遙控指揮,不是每個人都有李德勝那樣的本事的。

宋車宗、明堡宗、校長,就是臥龍鳳雛幼麒麟,又菜又喜歡指手畫腳。

十三對於這些故事,印象極其深刻,所以他在和六軍都督府商議作戰指令的時候,只會做出一個戰略目標的指示。

具體怎麼打,從哪裡打,那是五軍都督府和前線指揮官的事情,我們這些在後方的人就不要指手畫腳,只要做好後勤保障工作保證政局穩定就好了。

看似是很簡單的事情,但縱觀全史,能做到這一步的皇帝,已然是屬於聖明瞭。

嶽武穆、李繼隆這些名將,真的是非常渴求一個這樣“無作為”的皇帝。

“王卿,著內閣擬旨,令幷州諸郡之糧倉,全力供應趙天麟所部所需之糧草,令工部將作監務必保證前線大軍之裝備。保證前線戰事順利平穩進行。”

“臣遵旨!”

十三的旨意之中,沒有一條是對戰事提出具體要求的,要求越多,那麼前線將領的束縛就越多。

十三記得,師尊曾經給他講過一個故事。古時有個藩王謀逆,結果那個小皇帝竟然下旨,“今爾將士與藩王對壘,、毋使朕有殺叔父之名”。這句話一出,前線將士,根本沒法打仗了。

故十三在聖旨之中什麼都沒有說,只是保證前線將士的供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