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武軍營內激戰不止的時候,龍武軍營外更是成了血肉磨坊。

趙王軍的臨時指揮王聰知道,邱福的兵馬已經按計劃從後方偷襲趙天麟所部,但那個方向是一座山丘,趙王軍的騎兵難以展開,若是長時間得不到支援和呼應,戰況必然不利。就算自己不能在短時間內擊潰龍武軍,也該派出兵馬與邱福相呼應。

念及此處,在王聰的指揮下,趙王軍的攻勢更加猛烈。

同時,王聰還派出了一支精銳兵馬,從目前看來防守較弱的西北角邊上突入,向著響箭釋放的方向突擊,以期能與邱福部取得聯絡。

只是龍武軍現在的防禦阻擊也是無比頑強,似乎是不考慮明天能不能繼續打了,照著趙王軍的精銳不斷對沖。

雙方打得那是昏天黑地,血流成河。

鮮紅的血液在三晉大地之上,形成了一條條血色的小溪,滲入沙土之中。

趙王軍的攻勢愈加猛烈,而龍武軍已經開始緩緩敗退。

趙武畢竟不是趙天麟這樣的老將,這支龍武軍在趙天麟手中可以如指臂使,依託營寨地利可以輕易抵擋住兩倍於己的趙王軍的進攻,讓王聰難越雷池半步。

可趙武做不到這一點。

看似簡單的戰陣指揮,不僅僅需要熟讀兵法,還需要豐富的戰陣經驗。

趙天麟歷經四朝,南征北討,可以說打了大半輩子的仗,尋常的戰陣指揮已經刻入了趙天麟的骨子裡。對於戰鬥形勢的判斷,雖然不能像擁有外掛的楊清源那般,準確無誤,毫無偏差,但在整體之上也不會有什麼謬誤。

故而在他的手中,王聰空有兵力優勢卻不能將其發揮出來,討不到半點便宜。

可趙武就不一樣了,他雖然也是正統六軍出身,但當上中郎將也沒幾年,雖然後來因為軍功擢升,獨領一軍兵馬,但在指揮上還是略顯稚嫩。

大周整體上還是處於比較和平、安寧的狀態,邊關雖然偶有摩擦,但真正的大規模戰事並不算多。

五年之內,也只有兩次。

一次是七王爺聯合四大汗國發動的北境之戰,另一場則是後金從入侵被打到滅國。

趙武只是參與了晉陽保衛戰部分,戰場經驗不算豐富,能做到這一步已經是不容易了。

而且他也沒有逞能之舉,經過短暫的交手,趙武已經意識到,敵方主將用兵老辣,自己不是對手,所以他選擇主動放棄了部分,剛剛反攻之時佔領的外圍陣地,並點燃了部分營寨,將大部分兵力集中在重要的節點上。

如此一來,他需要防守的點位相比原來大大縮減,而防守的力量更加強大。

與趙武對壘的王聰也察覺到了對方主將兵馬調動,防務佈置之間的晦澀之處,現在並非趙天麟在指揮。

這讓王聰信心大增,再次揮軍壓上。

現在雙方的局面已經處於天平平衡的最後時刻,若王聰能先一步打穿龍武軍大營,匯合邱福,那就能裡應外合,中心開花,瞬間攪亂龍武軍的陣型,那時候的龍武軍就是一群待宰的羔羊。

若是王聰被趙武死死攔住,無法匯合偷襲龍武軍後營的兵馬,那今日的戰事就只能就此作罷了。

此刻王聰還不知道,身為大軍主帥的邱福竟然敢以身犯險,輕入敵軍腹地。若是他知道,那現在肯定會不惜一切代價,強攻龍武軍。

但可惜的是,他不知道,邱福既沒有攜帶帥旗,訊號箭也沒法傳達這麼複雜的資訊。

資訊差導致王聰壓根不知道里面的情況,依舊選擇了最穩妥的進攻方式。

穩重原本是王聰用兵最大的優點,但現在卻是最大的缺點,

……

龍武軍後軍,邱福身邊計程車卒已經步卒三百人,五百強弩手死死地扼守住了山丘上方,接連不斷的羽箭讓攀爬而上的趙王叛軍在山丘之上無立錐之地。

邱福的剛剛中刀的左臂簡單地用布條包紮了一下,但並不能完全止血,他和趙天麟高強度的戰鬥,讓鮮血緩緩地從布條處滲出。

趙天麟與邱福各持刀槍而立,兩人均是喘著粗氣。

邱福雖然是元化境高手,但是鮮血一直在流失,若是江湖中擅長點穴的高手,這根本不叫事情,只需以點穴之法,便可輕鬆止血。

但邱福是軍中高手,所練武學皆是疆場殺敵之術,點穴這種武功在沙場之上可發揮不出什麼作用。隨隊的軍醫可能會,但邱福肯定是不會的,失血之下,讓邱福有氣力將竭之感。

趙天麟則是因為年事已高,雖然身上沒有外傷,也沒有流血,但是到他這個年紀,氣血早已開始枯敗,短時間的戰鬥沒有太大差別,但時間一長,氣力便難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