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如前漢、後漢、前唐,都是在野戰時能壓制遊牧王朝的存在。

大周也是如此,自岐陽王、中山王始, 再到後來的涼國公胡玉, 至現在的李承恩, 在野戰之上,一直是壓著大乾在打。

而今日的大乾軍馬一動,李承恩就感受到了不對勁。

作為梁王察罕帖木兒的老對手,李承恩對他的用兵風格太熟悉了。

今日對方的進攻看似密集,但是各軍之間的配合明顯有問題,鋪天蓋地的攻勢之間,破綻甚多。

如果是察罕,必然會選擇以精銳騎兵試探,以點及面,在撕開一個口子之後,再全軍壓上。

最瞭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對手,李承恩的直覺一點沒錯。

此刻指揮大軍的正是剛剛奪權的七王爺,奪權不過幾日,七王爺便對軍中的中立派進行了清洗,將其中的中立將領,換上了自己的心腹。

而梁王察罕帖木兒的親信大軍約九萬人,都被七王爺打發去運糧和防禦側翼了。

沒錯,將近九萬人,其中四萬人去運糧,五萬人被打發到了東側。

五萬大軍去防守東側也就忍了,畢竟防備天策軍的側翼襲擊也勉強能說得過去,但是四萬人的運糧隊就說不通了。

大乾的軍糧構成本就與大周不同,以牛羊之奶,配合粟米肉乾,所以大乾的後勤壓力沒有大周這麼大。

這還是對峙期間,若是大乾輕裝急行,根本不存在運糧兵這種說法。

但是七王爺還是開啟了大乾軍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運糧軍在大乾軍中的地位。

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能夠將自己的軍功最大的,從而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地位,攝取更多的軍權。

當然這些李承恩自然是不知道,但是既然對方破綻百出地出招了,李承恩自然會接招。

“傳令先鋒,突擊其中軍兩部的之間的聯結部,左右翼各部署長槍五千,接應向前。”

“諾!”

隨著中軍的令旗揮動,天策軍的一部精銳騎兵朝著攻來的大乾軍兩部正面迎擊。

七王爺看到李承恩竟然敢主動出擊,不由心中大定,論鬥智、用兵、戰略、戰術,他肯定是沒法和李承恩、察罕比的。

但是現在雙方正面對攻,這還需要技巧嗎?!還不是誰人多,誰就更厲害?

就在七王爺以為雙方就要血戰之時,出擊的天策軍騎兵既然如一柄利刃一般,將迎面攻來的兩支大乾萬人隊從中撕開。

在天策軍騎軍撕開口子之後,後方的槍兵士卒在強弩的掩護下,插入了已亂的敵陣之中。

騎兵一旦失去了衝擊力,在訓練有素的槍兵面前便沒有原本的優勢。

槍盾配合之間,打得兩支萬人隊節節敗退。

“變陣!”

大乾軍陣之中,七王爺也在揮動令旗,此刻的騎兵已經失去了機動的優勢,面對強盾配合的精銳步卒,已經處在潰敗的邊緣,七王爺立刻揮動令旗,召其後撤,並令一旁的後備大軍補上。

這個想法是沒有錯的,但是理論和實踐是有差距的,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將數十萬大軍指揮得如臂指使。

谷屢

世人對統帥能力的概念一直處於一個誤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