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伐,可以啊,先修路。

南征?好啊沒問題,先把路修到建康去,再砸出一個京杭大運河,咱們水路並進。

說回北屈叛亂,亂軍裹挾屯田衛佔了縣城,縣令縣丞當即降賊,反正這事他們不是第一次做了,一回生二回熟嘛,何況還是同一批賊。

趙雲心急如焚地趕到北屈,重騎的輜重還在後頭,不怪他急,而是事情真的關乎他的身家性命。

一到北屈城下,趙雲結果發現城門大開,絲毫不像是叛亂的樣子。

趙雲疑心大起,猜測莫不是《三國演義》裡的空城計?

派出斥候入城哨探,結果很快回報,賊軍挾持屯田衛打算渡河往左馮(ping)翊逃竄。

左馮翊此時在董卓控制下,董卓逃亡長安後,其賴以發家的舊部大致儲存了下來,雖然丟掉了漢帝失了正統,卻還能龜縮在長安城裡苟活。

趙雲眼神木然,這就是讓自己這幾天夜不能寐的叛亂?

'不好,屯田衛可是掌握著土豆、紅薯和玉米三大作物的生產技術和種子的。'

用周赫的話來說,如果董卓掌握三大作物,有地盤,有工具,有人口,就是掌握了生產資料。

董卓也算當世人傑,有了生產資料,趙雲擔心假以時日說不定董卓又能重新成為幷州的威脅。

明公尚仁,雖然趙雲認為周赫肯定是外仁內王的性格,畢竟他和明公經歷過一段時日,比一般人瞭解的都要多。

所以他是真心要學周赫的新作《資本論》,以往周赫創作的《國富論》也會經常被他拿出來翻翻,為的就是讓自己的理論水平不要落下明公太遠。

他之所以覺得明公是內王,不只因為當初經歷的那些,他也看出明公一些本質,量才而用,唯才是舉,破除世族壁障,這一切不都在表明明公的雄心大志。

要知道有後漢以來,世族高門根深蒂固,光武皇帝尚不敢動世族分毫,以致百六十年來世族權力蓬勃如擎天大樹。

趙雲所不知道的,周赫經歷過另一個時空的世族,在百餘年發展後更是權力滔天,以致延續數百年,直到橫空出世了科舉制,才稍加抑制了世族的繁榮。

意識到屯田衛可能被挾去長安,並且有可能壯大董卓的勢力。

趙雲當下不做他想,立刻率著天神衛南下追敵。

也怪趙雲運氣不濟,如果他趕來北屈的路再偏西一點,也許就能當面碰上被魏崬裹挾的屯田衛。

當趙雲快馬加鞭趕到左馮翊河界時,魏東大部已然過了河。

看到天神衛軍容整齊,魏崬嚇出渾身冷汗,感激地看了眼北屈縣令,以及和縣令穿同一條褲子的縣丞。

見趙雲氣勢洶洶趕來,未曾渡河的屯田賊兵紛紛退回河岸,特別是那些常山國子弟兵,退得尤為堅決。

魏崬笑而不語,也不和趙雲說狠話,率著餘部投奔左馮翊而去。

至於走掉的那幾個屯田衛他不看在眼裡,首先他就是屯田好手,此時跟在身後的也有不少屯田好手,還有縣令這種高知,董公應該會高看自己一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