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這預感就成真了。

大軍行到離開封二十里附近時,前方斥候探得軍情,稱開封城北的平地上出現了大股軍隊,打得正是“李”字大旗。

呂胤就在趙匡胤身側,他面色驟然陰沉:“使相,三郎君那恐怕......”

趙匡胤一瞬間就做出了決斷:“不管城內如何,既然李重進選擇出城,那咱們就迎戰。”

隨後他升帳點兵,召集一眾親信商討戰前佈置。

就在八年前,就在同一地點,也發生了一場類似的戰鬥。

當年郭威從大名府起兵,領五萬兵馬南下,在開封城北擊潰慕容彥超所領後漢禁軍,一舉覆滅後漢建立周朝。

起兵前郭威的家屬深陷開封,他卻絲毫沒有受此干擾。

趙匡胤作為後來者,當然想要復刻前者的光輝。

為此他主動摒棄一切外物的干擾,完全不去想京中家屬的下場,他要作為一名純粹的統帥來完成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戰鬥。

......

開封北面受黃河多次決堤影響,其地形是毫無起伏的廣闊平原。

交戰雙方皆以步兵為主,李重進六萬兵馬,趙匡胤四萬兵馬,只有後者麾下有萬餘騎兵。

這場平原大規模步軍對決便是放在紛爭不斷的五代,也是極為罕見的。

趙匡胤與李重進都很有默契,雙方隔著十里地埋頭排兵佈陣,皆沒有派出小股部隊騷擾對方。

李重進甚至沒有拿對面武家的家屬做威脅。

看起來,雙方都在渴求一場淋漓盡致的輸死搏殺。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劃破天空,南北兩方的軍陣都動了起來。

北面趙匡胤排出了鶴翼陣,以一萬騎兵居中,三萬步兵分為兩部分列左右。

交戰時,三萬步兵會先行接敵,一萬騎兵則伺機出動,或強攻敵陣薄弱處,或迴旋至敵軍身後進行繞後攻擊。

南面的李重進也擺出了相似陣型,五萬步兵分為三部,皆一字排開,一萬步兵拱衛正中本營,亦做後備軍使用,可隨時支援薄弱位置。

平原交戰中,缺少騎兵的一方要謹防對方以騎兵高速的繞後包圍。

所以李重進選擇追求最為極限的戰場寬度。

而趙匡胤兵力佔劣勢,他沒有後備軍這樣的閒餘,只能全軍壓上,寄希望於擊潰對方陣型的一處,而後出動騎兵擴大戰場優勢。

雙方都預見到了己方的優勢與劣勢,選擇了最為適合的軍陣。

為避免陣型潰亂,南北兩個軍陣皆慢速推進。

直到暖陽灑滿大地,雙反軍陣終於有了第一次接觸。

隨後,兩條紅色的巨龍就在廣袤平原上劇烈碰撞,激起遮天塵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奮鬥在五代末】 【】

重甲刀盾兵居於前,輕甲長槍兵居於中,皮甲弓弩手居於後。

每有死者倒下,立刻就有生者上前頂替,周朝最為精銳的兩支兵馬就這般浴血奮戰、寸步不讓。

常日的戰陣演練、士兵身上甲冑的厚度、雙方主將臨場排程的能力......平原大兵團作戰最是取不得巧,比拼的就是交戰雙方的綜合實力。

只有當一方頂不住壓力,軍陣出現了鬆散,方能決出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