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進入了城,還沒來得及回李府換身衣服,風塵僕僕地就被召去了樞密院。

一同受召的還有趙匡胤。

樞密院中,四位當權的大佬按照位次分坐兩排。

李重進與趙匡胤雖然也有座椅,但卻是座次最低的那檔。

樞密院掌天下兵馬,掌所有武將升遷,官階再高的武將進來了也只能低頭領命。

居於最上的正任樞密使吳廷祚當先開口:“二位想必已經知道,契丹與北漢大舉入侵,河北全線告急,經樞密院商定、聖人裁定,朝廷決定調兵北上,馳援河北。”

吳廷祚說完,魏仁浦接力:“經過在座四位的多方探討,現決定由趙使相領殿前司四萬兵馬即刻北上,先鋒騎兵已於今早出城,趙使相隨後跟上即可。”

所謂的上頭欽定就是這麼回事了。

武將來樞密院向來只有低頭聽命的份,討論如何出兵是沒他們事的。

而且由於此時領兵權與統兵權的分割,以及禁軍士兵的高度職業化,甚至不需要趙匡胤這位主將到位,先鋒部隊就已經可以開出城了。

在淮南戰爭中,甚至有部隊抵達了前線,指揮官才匆匆從駐地趕到軍中的情況。

趙匡胤要做的,就是與餘下的後續部隊一起出城,並在行軍過程中構築他的指揮系統。

決定了領兵出城的人選,接下來就該輪到守城人選了。

為了誰守城這事,樞密院爭執了一個上午。

魏仁浦堅持認為該由韓通負責守城。

理由也很簡單。

李重進退出禁軍系統已經有兩年了,期間韓通執掌侍衛親軍司也沒出什麼了亂子。

人家韓通帶兵帶得好好的,何必多此一舉調李重進來替代他?

魏仁浦的提議當然遭到了吳廷祚的堅決反對。

“魏樞相,韓通在侍衛親軍司的名聲你又不是不清楚,就憑他韓瞠眼的諢名,怎能統領侍衛親軍擔負起守城重任?你幾次三番推舉韓通守城,怕不是早已與趙匡胤裡應外合,圖謀顛覆我大周朝吧!”

這是吳廷祚在上午反駁魏仁浦的原話,完全就是撕破了臉,將魏仁浦腸子裡那點小算盤全都掏出來放在陽光下暴曬。

魏仁浦幾時受過這等氣?他自是不甘示弱,當場就陰陽怪氣地撕了回去:“呵,我可當不得吳樞相,吳樞相有個好女兒,還嫁了個好人家,聽說那戶人家是姓李來著?可惜我沒有女兒,也嫁不進姓趙的夫家!”

兩人一番你來我往、唇槍舌劍,直將好端端的樞密院議事吵成了菜市場罵架。

直到範質都聽不下去了,才拍板決定由李重進領兵守城。

魏仁浦也知道自己爭不過吳廷祚。

畢竟範質之前力主調鎮就是為了出兵這一天。

能為趙匡胤爭取到領兵之位,魏仁浦已盡全力,不能再要求他更多。

最終由範質來宣讀對李重進的委任:“自趙使相領兵出城後,就由李使相負責護衛開封之重任,直到河北戰事結束,城內所有兵將皆聽李使相調令,這開封城百萬百姓的性命可就都交到你手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