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政治,套用偉人一句淺顯的評價,就是要將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

可郭榮繼位這幾年來,在朝堂中處處只顧著平衡,非但沒有把朋友搞得多多的,反倒把不少朝臣武將都趕到了自己對立面。

像開封府與樞密院這樣的權力中樞,郭榮甚至無法派出兩位可堪信任的重臣坐鎮,以至於讓王樸同時肩挑兩大重任。

郭榮落到今日之田地,也足可稱得上是咎由自取了。

對於郭榮面臨的窘境,李延慶也只是在心中略微感慨一番。

現如今,整個李家所面臨的問題就足夠令他頭疼了。

雖然早有預料,但李延慶最為擔憂的結果已然成為現實。

那就是魏仁浦重新入主樞密院。

或許絕大部分朝臣甚至是郭榮都不清楚魏仁浦與趙匡胤的關係,但李延慶是清楚的。

目送張謙和離開書房,李延慶怔怔望著明亮的油燈,右手有規律地緩緩敲打桌面,心中若有所思。

雖然王樸遇刺案依然撲朔迷離,但總歸不是飛鳥過境無處可尋。

王樸遇刺的同時,朝中某項事情正進行得如火如荼。

那便是朝中文武對趙匡胤的彈劾。

就在今日,僅李延慶所知,就有十幾名朝臣上書彈劾趙匡胤。

隨著王樸遇刺,朝中對趙匡胤的彈劾想必也會有所放緩。

不光如此,王樸還是郭榮用於壓制眾武將的枷鎖。

王樸遇刺案的最大受益人毫無疑問就是趙匡胤。

李延慶敢肯定,京中絕不止自己一個人會懷疑到趙匡胤頭上。

畢竟趙匡胤實在嫌疑太大。

他不但有行刺的動機,也有行刺的能力。

作為禁軍實際上的一把手,又是護國軍節度使,趙匡胤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京中施行一次刺殺對他來說並非難事。

相比京中眾臣,李延慶還知道,在歷史上趙匡胤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雖然李延慶並不清楚歷史上的王樸因何而死。

但結合後世的歷史以及當下的局勢,李延慶有理由相信,這樁刺殺案就是趙匡胤所為。

畢竟,只要王樸還活著,趙匡胤就絕不可能篡權成功。

思及此,李延慶望著油燈的目光凝重起來,右手敲打桌面的頻率也有所放緩。

李延慶腦海裡不由冒出一個問題:如果趙匡胤真是這次刺殺案的主謀,他與魏仁浦接下來會如何行動?

在京中起兵造反?

王樸遇刺後,趙匡胤的眼前之憂算是有所緩解。

但只要郭榮回過神來,必然還會收拾他。

若是趙匡胤不想失去手中兵權,那他就只有一條路可走:造反。

趙匡胤雖是殿前司的實際一把手,但他在非戰時只擁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

若無朝廷的調令,他無權呼叫一兵一卒。

可隨著魏仁浦入主樞密院,這個問題已經難不倒趙匡胤。

只要拿著樞密院加蓋的調令,趙匡胤可以在任何時候呼叫京中的任何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