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甚合朕意(第1/2頁)
章節報錯
除了領土與臣民的喪失外,郭榮更不能接受的,是威望和聲譽的損失。
自登基以來,郭榮無論幹什麼都是順風順水,威望和聲譽自然而然水漲船高。
朝堂上下無不膺服,舉國內外無不順從。
本來,淮南之戰將成為郭榮徹底掌控朝堂與軍隊的一次良機。
若是一舉拿下淮南,郭榮便可攜威勢一舉將李重進與張永德等人掃出禁軍,將先帝郭威時代遺留的武將一掃而空。
可現在呢,剛攻佔的淮南七州已經丟掉了淮西兩州,餘下五州也是岌岌可危,若不果斷撤軍,駐守淮東的四萬大軍就有被斷後包圍的風險。
現在的周朝,承擔不了四萬精銳的損失,就壽州城下損傷的那四五千禁軍,都令郭榮心疼了整整一個月。
而且攻佔淮南,還擁有極大的政治意義。
郭榮需要這一場大勝,來震懾收攏天下節度使,特別是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以及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
李彝殷乃是西北党項族的頭領,其勢力範圍是以夏州陝西榆林附近為中心的定難五州,橫亙西北。
李家本姓拓跋,唐末時助唐僖宗剿滅黃巢起義,受封定難五州並獲姓李氏,如今已佔據定難軍長達七十餘年,是當地名副其實的土皇帝。
五代第二朝後唐時,朝廷曾出兵想平滅定難軍,卻在夏州城下全軍覆沒。
自那以後,中原王朝便與定難軍維持著一種微妙的默契:定難軍名義上歸屬朝廷,朝廷給李家封賞官爵,李家在定難五州享有一切權力,朝廷對定難軍內部不做任何干涉。
可這一默契隨著先帝郭威起兵造反而終結。
郭威入主開封,建立周朝,後漢留守河東的宗室不服周朝,自立北漢,自詡是後漢正統,中原出現了兩個對立政權。
李彝殷本是後漢的隴西郡王,周朝建立後又從周朝受封西平王。
但李彝殷眼見北漢在契丹的扶持下能夠抵擋住周朝的攻勢,因此並未放棄北漢的封賞,與兩個政權都保持著“友好”關係,同時拿著兩個朝廷的封賞,可謂是將牆頭草做到到了極致。
郭榮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展現周朝的強硬手腕,來迫使李彝殷放棄北漢的封賞。
至於山南東道的安審琦,他在山南東道只耕耘了七年,根基並不如定難李家那般身。
只要周朝表現出強大的戰力,山南東道自然會徹底迴歸周朝的懷抱。
但如今,這兩個目標看起來都有些遙不可及。
望著面色陰沉、情緒低落的郭榮,王樸有些無以言表。
說到底,先徵南唐本就是王樸的意見。
王樸錯誤估算了戰爭雙方的實力,自認為淮南可以速下。
如今淮南已成泥淖,王樸難辭其咎。
沉默片刻,王樸低聲道:“陛下,這都是臣之過,還請陛下重振精神,淮南戰局仍大有可為。”
“不,這並非你的過錯。”郭榮揉了揉眼眶,眼珠中佈滿血絲:“淮南戰局也並未糜爛,只是,要用回李重進的法子。”
一開始,郭榮中意李重進的圍城打援之法,也確實用大軍圍困了壽州城,靜待南唐援軍上鉤。
但唐軍在戰爭初期的不堪一擊,給了郭榮可以快速攻佔淮南的錯覺。
加之郭榮被唐主李璟的傲慢所激怒,所以才有了趙匡胤、韓令坤等人的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