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帷幕(第2/2頁)
章節報錯
奏章上說,月初趕赴胡盧河就任的緣邊招收都指揮使張藏英,圓滿地完成了招募精銳的任務,只用了二十日不到,就招滿了三千名強壯的亡命徒,目前正在加緊訓練,以備隨時可能來襲的契丹騎兵。
只要能抗住契丹的第一次進攻,那麼郭榮就無需再加派禁軍趕赴河北,能讓朝廷省下一大筆開銷,同時也會證明郭榮當初的決斷是正確的。
郭榮看到張藏英招募如此順利,甚至想讓張藏英再多招個萬餘人,這樣駐紮在河北的王彥超部以及韓通部就都可以撤回來,又能省下一大筆錢。
不過這事情還需從長計議,因為讓張藏英在邊境轄兵過多,也是有風險的,郭榮目前也只是想一想罷了,並不會立刻付諸行動。
第二份奏章帶給郭榮的欣喜,遠超第一份奏章,因為這份奏章來自襄陽的山南東道節度使,安審琦。
安審琦在奏章中奏明瞭兩件事,其一是他會派妻子與兒子進京,在正月時參加大朝拜,他的兒子也會在開封正式仕官;
其二,則是南平派了使者趕赴開封,南平王高寶融想要為自己的弟弟高保勳求一個節度使的本官。
這看似簡單的兩件事情,其內具有極深的含義。
安審琦只有一個兒子,名為安守忠,今年已是二十二歲了。
按照此時的官場規矩,地方節度使的長子年滿二十後,都要到開封城中接受蔭補的本官,以及差遣。
而這份差遣通常是在宮中做殿直,替皇帝看門抗矛,說白了就是做人質。
而安守忠早在兩年前就滿二十歲了,卻遲遲未進京授職。
先帝郭威不問,安審琦也就不提,兩人表現得很有默契。
今年郭榮即位後,也不提此事,甚至還給安審琦加了爵位,而到了年底,安審琦卻主動提出要派兒子進京。
至於南平王高寶融為自己的弟弟求官職,與安審琦的行為是同一個意思,那就是向大周服軟。
無論是山南東道,還是南平,都是表面臣服周朝,實則內部自治的割據政權。
南平前身是荊南節度使,本是後梁朱溫麾下的一個藩鎮,朱溫在世時,荊南還算聽從朝廷的指揮。
在梁唐兩朝中原爭霸的二十餘年間,荊南仗著天高皇帝遠,逐漸脫離了中央的管控。
唐莊宗李存勖攻滅後梁,在中原重新豎起唐朝的旗幟後,見荊南勢力已成,乾脆就封當時的荊南節度使高季興為南平王。
從此荊南節度使也就成了南平,脫離了中央的管控,成為了一個獨立的小王國,傳到高寶融的手上已是第三代了。
山南東道與南平還是有一定區別的,山南東道的獨立性相對南平來說要低不少。
因為安審琦到目前為止僅做了七年的節度使,根基尚淺;而高家已在荊南經營了接近五十年,樹大根深。
安審琦與高寶融同時服軟,都是出於同一個原因。
因為郭榮在高平之戰中擊敗了北漢與契丹的聯軍,周朝表現出了較強的實力,與周朝接壤的這兩個小割據政權就需要表達自己的誠意。
不過也就僅此而已了,安審琦本人還是待在襄陽城裡,只是派了兒子來開封意思一下,對於天下的統一程序來說僅算一小步。
但這對於郭榮來說,已經算是一大步了,先帝在任時從未服軟的安審琦,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就派了獨子進京,並主動為兒子求職。
這意味著郭榮的統一事業正式拉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