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州獄(第1/2頁)
章節報錯
大帳中,郭榮坐在上首,範質、王溥兩位宰相分坐左右,正中則是禮部侍郎,權知貢舉竇儀。
郭榮如今的心思並不在試上,在兩位宰相的把關下,只用了一個時辰不到,就草草結束試,並認可了四名新進進士。
“竇卿,此番你主持貢舉,替我大周遴選人才,又領眾進士趕赴淮南參加試,可謂是勞苦功高,如今你知貢舉的差遣結束,朕還有一樁要職交予你。”郭榮披金甲戎裝,他下午才從陣前視察歸來,未來得及換裝,就出席了試。
竇儀今年四十出頭,形圓潤,紅色官袍被撐得鼓脹,兩鬢頜下皆是烏黑的長鬚,拱手道:“但有使令,臣萬死不辭。”
去年年初,竇儀的父親病逝,按照丁憂制度,竇儀作為竇家五兄弟之長,需要為亡父守喪三年,方可再度入朝為官。
丁憂制度的存在,有時會嚴重破壞一名官員的仕途,畢竟守孝需要三年之久,守孝官員手頭的差遣必然會被其他官員頂替。
待到守孝期滿,返回開封時,又是待闕之,守孝官員也許會就此沉寂,再也得不到像樣的差遣。
朝中堪用的官員實在太少,加之竇儀又是提出科舉改制的主使,郭榮便特許他奪起復。
因此,竇儀僅僅給父親守孝三月,便再赴開封出任知貢舉一職。
對於郭榮的優待,竇儀心懷感激。
郭榮嘴角輕輕一勾:“竇卿言重了,此番朕打算讓你擔任行在三司使一職,替伐唐大軍籌措糧餉,具體事宜你可與範卿商討。”
行在三司使,與正規三司使有天壤之別。
目前周朝的正任三司使為張美,他人在開封,手握周朝財政大權,被人尊稱為計相。
而行在三司使權力甚小不說,還只是個臨時差遣,只要郭榮返京,行在不復存在,這行在三司使一職也就自然消失。
郭榮此番任命竇儀為行在三司使,是想要竇儀去新收復的淮南七州籌措軍餉,供應周朝的伐唐大軍。
本來這個行在三司使郭榮是想讓李谷兼任的,畢竟李谷是出了名的精於財務。
可自從二月卸任淮南道先鋒都部署之後,李谷的體就有些不適,今都抱病未能出席試。
所以,這個臨時差遣便落到了卸任知貢舉的竇儀頭上。
竇儀聽到自己有了新差遣,還是行在三司使,略感振奮之餘,甚是忐忑。
出仕近二十載,自己就沒從事過與財務相關的差遣!竇儀心裡很是慌張,但迎著郭榮嘉許的目光,又沒有勇氣推辭這份差遣。
“臣,領命。”思來想去,竇儀還是接下了這份差遣。
半刻鐘後,竇儀與宰相範質聯袂走出大帳,並去了範質的小帳。
經過與範質的一番商討,竇儀選擇了上月就已收復的滁州,作為自己籌措糧餉的第一站。
......
滁州州獄,一行人穿過森的過道,來到了一處牢房前。
趙匡胤揹著雙手,用下頜指了指牢房中關押的十幾名囚徒:“李推官,司馬參軍,這些便是要處斬的罪犯。”
囚籠中頓時炸開了鍋,十幾名囚犯紛紛衝到了牢房邊,高聲吼叫:
“軍爺,冤枉啊。”
“饒命啊,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