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片刻,張謙和也趕到了佛堂門前,此時佛像已經全部裝進了門口的兩輛大車裡。

李延慶對張謙和招了招手:“門口有兩輛大車,裡邊載著佛像,你帶人送到俊逸縣衙去,再替我抄一份今日公佈的詔令。”

“是,在下這就去。”張謙和不敢怠慢,當即就領了幾名僕役駕車去往浚儀縣衙。

吩咐完畢,李延慶返回自己書房繼續複習功課。

翻看了幾頁詔令抄本,正巧看到前前朝後晉的限佛詔令,李延慶心中有了一個大概的猜測:

估計是朝廷收銅鑄錢,前陣子限佛新法功成,朝廷從三千多座野寺裡收繳了大量銅製佛像,但估計數量上離朝廷的預估還有不小的差距,所以要蒐集民間的佛像來鑄錢。

半個時辰後,張謙和帶回的詔令抄本證實了李延慶的猜測。

“郎君,這邊是朝廷今日頒佈的禁銅詔令。”張謙和將抄本呈給李延慶:“但在下以為這份詔令略顯嚴苛,恐怕會引發百姓不忿。”

“嗯,讓我瞧瞧。”李延慶拿起詔書仔細看了起來。

詔書不長,拋去一些廢話,總共有幾條要點:

朝廷要收禁天下銅器,除了官府、軍隊,以及朝廷敕額寺廟所用的銅鐘和法器外,任何人與組織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藏匿銅器,必須在五十日之內悉數上交給朝廷;

五十日之後,若還有人藏匿銅器,無論是餐具還是農具,亦或是佛像法器,藏匿一兩至五斤者流放邊疆充軍兩年,五斤以上者則直接死刑。

朝廷收繳銅器,也並非無償,凡是上交銅器者,每一斤熟銅朝廷補償一百五十文,一斤生銅補償一百文。

同時朝廷鼓勵百姓之間互相檢舉揭發,譬如張三違抗詔令,在家裡秘密供用佛像,鄰居李四如果向官府檢舉他,那李四就可以獲得銅像對應的補償,而張三則會被官府抓走判刑。

看完詔令,李延慶放下抄本:“這詔令確實很嚴苛,一斤熟銅最少可以鑄錢兩百文,朝廷卻只補償一百五十文,這是赤裸裸的加稅,而且稅率二成五,高的可怕。”

李延慶接著感慨道:“而且朝廷還鼓勵百姓互相揭發,這下估計又是一場腥風血雨。”

太陽底下無新事,古往今來,統治階層都非常擅長分化百姓,使百姓之間互相對立,並藉此維持統治。

就比如今日郭榮頒佈的禁銅詔令。

中原戰亂多年,佛教在中原信眾甚廣,野寺遍地開花,家中供養佛像的百姓不知凡幾,市面上大部分銅錢都被寺廟和百姓熔鑄成了佛像。

這就導致市面上流通的銅錢數量大幅減少,致使經濟緊縮,貿易萎靡,朝廷能收取的商稅也隨之大幅縮水。

為了改善這一現狀,並獲取征討南唐的軍費,朝廷先是推行限佛新政,收割了三千多座地方野寺,但仍嫌不夠,又隨之出臺了禁銅詔令。

這份禁銅詔令本是朝廷對天下百姓的一次狠烈搜刮,而且朝廷不但要搜刮,還要藉此機會挑起百姓之間的對立。

能使用銅製器具、供用佛像的,至少也是薄有家產的富農階層。

用不起銅器,供用不起佛像的窮人平日裡本就眼紅這些富農,這下朝廷鼓勵揭發,窮人自然就會幫朝廷死命盯著這些能夠供得起佛像的有錢人。

若是真有富農膽敢違背詔令在家中繼續供用佛像,那必然會遭到周圍窮人的瘋狂揭發。

而窮人和富農本就是周朝人數最多的兩個階層,這兩個階層互相對立揭發之後,自然就不會再有什麼人反對朝廷的禁銅詔令,這條詔令也就能夠順利地推而廣之。

張謙和提醒道:“不止如此,朝廷此番還要徵收寺廟所用的銅像。”

李延慶聞言拿起詔令又看了一眼:“確實如此,即便是得到朝廷敕額的正規寺廟,也只能保留銅鐘和法器,佛像還是要上交朝廷的,大相國寺裡,重達萬斤的實心佛像足有七八座,這下都要鑄成銅錢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