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過良好現代教育的李延慶,毫無疑問是一個理性的人。

在對待事物和問題時,李延慶都會下意識地去觀察和認知,並對其加以分析和歸納,並總結出一些概括性的結論。

即便是穿越之後,李延慶也一直遵循這一認知邏輯。

而且李延慶日常交往的人,大多為成年人,他們一般擁有充足的社會經驗。

少數未成年者,譬如堂弟李延德、部下張謙和等,他們雖然缺乏社會經驗,但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具備相當的理性。

所以,在與這些理性的人來往時,李延慶無需過多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即可取得很好的成效。

說得直白點,大家都是講道理的,而道理通常又是約定俗成,所以只要李延慶也講道理,那互相來往時自然都很舒適。

從李延慶打探的情報來看,安清念不光飽讀詩書,而且還相當聰慧早熟。

所以安清念雖然年齡不大,但李延慶也將她當做一位理性的人,自然而然地就用與理性人來往的方式,去與安清念交往。

但安清念不一樣,她年齡小不說,還是一位陷入戀愛的少女。

就在方才下馬車見到李延慶的那一霎那,安清念就喜歡上了李延慶。

這種喜歡雖然有那麼點無從說起的淡,充滿著少女的遐思,但毫無疑問就是真心的喜歡。

安清念之前還從未喜歡過男子,從小受到的優秀教育就教導她,她未來的夫婿必然是與安家門當戶對的衙內,必然出自開封的豪門。

所以在襄陽長大的安清念看不上任何周邊的年輕男子,而且在襄陽也沒有年輕的男子敢接近她。

在隨母親來開封的路途中,安清念知道自己的婚事即將被定下,她心中生出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悸動。

安清念很清楚,自己作為安家的女兒,自己的婚姻必然要接受家族的安排。

但仗著自己深受母親和哥哥的寵愛,安清念又擁有一點點自主選擇的權力。

在母親和哥哥替她挑選出的六名候選人中,安清念最為中意的便是李延慶。

雖然安清念之前從未與李延慶見過面她自認為,但根據哥哥和母親的描述,李延慶長得是一表人才,不光沒有武夫的粗鄙,而且還文武雙全,完全符合安清念想象中丈夫的形象。

安清念自然而然地就選擇了李延慶,只不過她想要在婚事定下之前,親眼見一見李延慶,看看他是否真的如哥哥與母親所描述的那般優秀。

所以才會有今日李、安兩家結伴同遊大相國寺。

所以安清念才會一下馬車,就喜歡上了李延慶,即便李延慶曾經裝作僕役溜進陳王府,即便李延慶曾經因此騙過她。

這又如何呢?李家早已同意婚事,只要安清念點頭,這門婚事就會成為定局,李延慶就會成為她的丈夫。

就這麼點小事,犯得著與丈夫為難嗎?

陷入愛戀的十三歲少女,即便通曉事理,卻不能完全做到理性,感性反而會佔上風。

安清念本就不願責怪李延慶,而且她也不認為這事情有多了不得。

之前反問李延慶是否別有目的,完全是因為安清念足夠敏銳,下意識地反問。

此刻聽李延慶認認真真地解釋了一大通,安清念忍不住掩嘴輕笑出聲:這傢伙也太認真了,自己明明沒當回事,他卻如此鄭重其事......

李延慶略感意外,自己這一番解釋是早已打好腹稿的,絕無可能出現邏輯上的問題,為何安清念會笑出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