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真的只是一不小心。”司徒毓賠著笑,用手背抹了抹唇角邊流出的口水。

尹季通看都懶得看司徒毓,他走到自己的几案後坐下,繼續道:“此題考校你們對本朝戰略的想法,你們可以各抒己見,限時兩個時辰。”

此時齋外傳來一陣清脆的銅鈴聲,尹季通說道:“現在開始計時。”

李延慶略感意外,沒想到郭榮出的考題竟然是平邊策!

歷史上郭榮向幾十名大臣徵求平定天下的策略,這幾十人所遞交的奏章都稱平邊策。

可最終流傳下來的,只有王樸所寫的那篇,其餘的幾十篇並未見到明文記載。

王樸在平邊策中,建議郭榮先攻取南唐的淮南地區,以此為前沿基地攻取整個江南,之後依次收復閩、廣兩地,之後再攻取巴蜀。

等到南方平定後,再揮師北上,先擊敗契丹收回幽雲,割斷契丹與北漢的連線處,最後再收復割據山西的北漢。

說白了就是一個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統一方針。

但李延慶並不認同王樸的平邊策。

因為按照歷史,王樸覺得是軟柿子,需要最先攻取的南唐,其實卻是塊十足的硬骨頭。

郭榮自顯德二年年底開始攻打南唐,戰爭一直持續到了顯德五年的四月,接近兩年半曠日持久的大戰。

南唐之戰雖然一開始順利,但南唐很快就反應了過來,依靠著割據南方几十年積攢下的人力物力以及威望,將周朝拖入了殘酷的拉鋸戰之中。

郭榮不得不三次親征,耗費數不盡的錢糧和人命,最終也才拿下了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十四個州。

戰爭導致兩國都元氣大傷,周朝無力渡江消滅南唐,南唐則是徹底陷入衰落僅能據江而守,後來被北宋摘了桃子。

而王樸認為是硬骨頭,需要在統一南方之後再攻取的幽雲,卻相對好打得多。

在歷史上王樸死於顯德六年的三月。

就在那年的四月,郭榮違反了當初王樸制定的平邊策,在南方還未平定的情況下,親帥大軍北上攻打契丹。

沿途城隘無不望風而降,郭榮兵不血刃就收服了三關三州十七縣。

只是當時郭榮身體突然急劇惡化,不得不倉促退兵,回京之後不久便溘然長逝。

而且這平邊策,在李延慶看來,極有可能就是郭榮本人的意志,只是假借親信王樸之口說出來罷了。

根據李延慶這些天對朝中的瞭解,他很清楚郭榮是一個極有主見,且不願放權的皇帝,朝中大小事務都須經他之手。

平邊策這種國家的大方針,郭榮不可能完全按照王樸的構思來,從郭榮最後捨棄平邊策的戰略即可看出這一點來。

郭榮應該是透過南唐之戰發覺,南方各國並不是軟柿子,不是說打下就能打下的。

而且在郭榮發動南唐之戰的時候,北方的契丹和北漢也是一刻都未停息,月月出兵騷擾周朝的後方,使得周朝需要分心防禦契丹和北漢,無法全力攻打南唐。

所以郭榮最後才會在未統一南方的前提下,親帥主力北上攻取幽燕。

李延慶看著潔白的宣紙沉思了半晌,這會是自己的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