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初雪(第1/2頁)
章節報錯
顯德元年十一月初四的早晨,開封城內柳絮般的雪花紛紛揚揚。
卯時六刻,李延慶戴著那頂極保暖的風帽,頂著凜冽風雪,騎馬趕到了國子監。
到了國子監門口,李延慶翻身下馬,將身上的雪花拍落,取下頭上風帽,從馬背上袋子裡取出黑色方巾帽換上,然後牽著白馬步入國子監內。
將馬在馬廄中拴好,輕柔地撫了撫白馬的額頭,李延慶取下掛在馬屁股上的書笈,快步向律學館的學齋走去。
所謂書笈,也就是用竹條、皮革製成的方形小揹簍,內裡放置書籍和筆墨紙硯,上邊還可以加裝擋雨的小棚子,是此時讀書人遠行的標配。
感受著兩片肩胛骨傳來的陣陣疼痛,李延慶咬牙切齒地低聲說道:
“這沙雕木質書包實在是磕著背疼,好在我已經給皮革店下了訂單,再有兩天就能拿到純皮製的揹包了。”
一路走來,李延慶都見不到幾個人影。
國子監內設有學舍,今年的大部分新生,包括與李延慶同齋的司徒毓都寄住在國子監內,可以悠悠哉哉地去上課。
而李延慶因為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寄住在國子監內頗為不便,不得已只能走讀。
“這種寒風天,騎著馬從開封城的西北角趕到這東北角來,簡直就是一場折磨。”
迎著長廊中呼嘯的寒風,李延慶一邊疾步行走,一邊用帶著兔皮手套的手搓著有些僵硬的臉蛋。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背誦孟子的傳世名言並有任何作用,該冷還是得冷,李延慶揉了揉凍得通紅的鼻尖,學齋已近在眼前。
李延慶輕輕推開書齋的木門,兩名同學還有博士尹季通都已在齋內。
兩名同學聽到動靜,紛紛轉過身看著李延慶,見李延慶模樣狼狽,趙匡義不懷好意地捂嘴竊笑,他也寄住在國子監內,很早就到了學齋。
司徒毓則是略顯擔憂地小聲問道:“李三郎,沒事吧?”
李延慶搖了搖頭,轉身將門關上,脫下皮靴走到自己的案前,取下書笈放到案邊,然後跪坐在草蓆上。
尹季通抬頭打量了李延慶一眼,說道:“人已到齊,那便開始今日的功課。”
李延慶聞言望向前方的尹季通,這才注意到尹季通的案旁多了四個半米來高的大木箱,李延慶的心中升起一陣不好的預感。
“這個木箱內是全套三十卷律疏,你們一會每人上來取十卷,輪流抄寫。”尹季通指著自己右手邊的黑色木箱。
尹季通又指了指自己左手邊的三個木箱:“至於這三個木箱,則是先帝廣順元年頒行的大周續編敕,共一百五十卷。”
唐宣宗大中七年,也就是公元853年,當時的唐宣宗鑑於唐律疏議已經脫離了時代,且之前各帝頒行的敕令過多,嚴重擾亂了法治秩序,於是便下令重新編寫一部律法。
這部律法就是大中刑律統類,此律法將當時唐朝仍舊生效的敕令與唐律疏議結合起來,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立法模式。
自後梁代唐以來,五代的每一個朝代建立後,都會仿效唐宣宗的做法,編寫一部新的律法,將之前仍在生效的敕令整合起來。
郭威建立周朝後,頒行的便是大周續編敕,整合了自唐宣宗以來的全部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