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參詳參詳(第2/2頁)
章節報錯
所以郭榮此次召集重臣,便是準備商議後續的軍事部署。
契丹此時雖有三座京城,但並無固定的政治中心。
按照傳統,契丹國主會隨四季的變化,帶領大臣和部下在契丹境內巡視和狩獵,這就稱為“捺缽”,國主捺缽的行在(行宮)便是契丹國的政治中心。
此時正是冬季捺缽的時候,契丹國主在幽州召見各部頭領,而後北上永州廣平澱,趁機放出點要南侵的風聲刺激下鄰居,最是正常不過了。
李重進聞言也是鬆了口氣,若是要與契丹全面開戰,他必然是領兵出戰的主要將領之一。
他很清楚,以當今禁軍的戰力,尚不足以與契丹騎兵爭鋒,沒有將軍願意打一場必敗的戰爭。
等李重進匆匆趕到,垂拱殿中除了高坐上首的郭榮外,三位樞密使,以及殿前司的張永德也都在。
見人已到齊,郭榮高聲說道:“想必諸位也都知道,契丹國主已經北上捺缽,對於河北的邊防,諸位若有想法,不妨提出來,諸位當集思廣益,想個穩妥的法子出來。”
郭榮受不了每次契丹放點風聲出來,朝中就會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又是忙著調兵,又是忙著遣將,幾個大臣還要就出兵的細節相互扯皮,毫無中原王朝的風範。
作為中原的皇帝,郭榮當然也想帶兵北上收復燕雲,消滅契丹,一勞永逸地解決契丹問題。
可他更加清楚,以周朝當前的國力,連收回燕雲都極為困難,消滅契丹那更是鏡花水月。
郭榮退而求其次,有沒有什麼防守的好法子,不用每次秋冬季節都這麼手忙腳亂呢?
座下的五位重臣都清楚郭榮的心思,盡皆陷入沉思,即便是心裡沒主意的,也會裝作思考的樣子。
片刻之後,魏仁浦當先說道:“臣有一個法子,可解河北邊防之困局。”
郭榮環顧座下,見其他四人還在思索,便對魏仁浦點了點頭:“那魏卿便說來聽聽。”
魏仁浦道:“冀州之北有胡盧河,橫亙數百里,可疏浚以限契丹騎兵奔突。”
此時的冀州便是後世的冀縣,也就是河北省衡水市的冀州區,此時防禦契丹的戰線,都快退到河北的南部了。
見郭榮沉吟不語,魏仁浦從袖中掏出摺疊好的地圖道:“這是胡盧河左近之地圖,陛下一覽便知。”
內侍接過地圖,平鋪於案上。
郭榮定睛一看,冀州兩邊的易州和滄州如兩個大拳頭一般夾擊著契丹,深入契丹境內,而在中間卻凹陷了一大塊區域,讓契丹的國土向前有一個較大的突出部。
這個突出部的底部,正是冀州,冀州以北不到百里,便是呈西南東北流向的胡盧河。
魏仁浦適時地講解:“易州多山,地勢險要,滄州多水,河網密佈,契丹若是大舉入寇,騎兵僅可從正中的冀州南下。
若於冀州以北拓寬胡盧河之河道,我軍則可據河而守,契丹多為騎兵,並無水軍,如此僅需派三千精銳駐守,即可阻擋契丹千軍萬馬!”
魏仁浦的法子令郭榮大為滿意,因為按照他的說法,只需花費極小的代價便可守住契丹了。
三千精銳而已,灑灑水了。
當然郭榮不會聽信魏仁浦的一家之言,令內侍將地圖傳了下去,讓其他四位重臣也參詳參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