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得知契丹大舉入寇時,李延慶覺得有些疑惑。

按照李延慶的認知,這時候的遼朝皇帝是大名鼎鼎的“睡王”耶律璟,因為嗜酒貪睡、不理朝政而得名。

不過此時應該稱呼他契丹國主耶律璟才對。

在七年前,也就是公元947年初,遼太宗耶律德光帶軍攻入開封,宣告了後晉朝終結的同時,耶律德光正式在開封稱帝,改國號為“大遼”。

雖然僅僅四個月後,契丹人就在中原人民的反抗下,灰溜溜地逃出了中原,但“大遼”的國號還是保留了下來。

中原自然不會承認契丹稱帝的事實,官方和民間一般仍以契丹稱呼遼朝,遼朝皇帝在中原也被稱為契丹國主。

不知是報應還是命數,遼太宗耶律德光最終沒能回到契丹,在倉皇逃離中原的途中,死在了河北欒城的殺胡林。

隨著耶律德光的暴斃,圍繞著帝位的爭奪,契丹轉瞬就陷入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內亂之中。

就在去年,“睡王”耶律璟才剛剛平定了自己兩個弟弟發起的叛亂,契丹此時應該並無大舉入寇的能力。

李延慶轉瞬又想到,今年夏季中原遭遇了旱災,河南尚且歉收五成,缺水的河北歉收只會更為嚴重。

契丹自從耶律德光死後,就沒有大規模入寇中原了,只是乘著郭威篡漢,在山西北部扶持了一個北漢,來和後周打擂臺。

一是契丹國內內亂不休,契丹國主無法召集大軍入侵中原。

二就是契丹佔據了幽雲十六州後,獲得了穩定的糧食產地,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貴族和士兵們也能有足夠的糧食過冬。

除了契丹國內底層的牧民和農民,因為稅賦過重和冬季缺糧,不得不在冬季自發結成小股騎兵入寇外,契丹的高層其實已經無需靠搶掠中原來獲得糧食了。

不過今年河北夏季大旱,契丹上層也無法從幽雲收取足夠的糧食,沒辦法,那就只能從鄰居家搶了。

中原以北的遊牧民族,之所以在冬季時常常入侵中原,並不全是因為他們天生好戰,而是草原能夠承載的人口實在過於有限,冬季缺衣少糧,不得不搶。

種糧食是不可能種的,這輩子都不會種的,再說草原又不適合種,只能靠年年去鄰居家打打草谷,才能維持下生活這樣子。

李延慶又從桌上的一堆檔案裡,翻出了前幾天宋州進奏院送來的邸報。

邸報記載,幾天前,滄州節度使向朝廷報告,九月末有不少於五千人的幽州百姓,因為幽州乾旱,交不起賦稅,舉家逃到了滄州討生活,滄州節度使向朝廷要錢糧,要政策,來安排這批百姓。

大約是契丹國主眼看冬季糧食不足,幽雲十六州的百姓又大批逃去了周朝,終究還是坐不住了,不得不糾集軍隊準備南下搶糧食搶人口。

糧食不夠,每頓節省點,契丹的貴族老爺們還是勉強可以忍受的,種田的農民逃跑了才是大麻煩,因為這代表著未來數年內糧食大規模的減產。

總不能讓草原上的牧民們去種糧食吧?逼著他們種他們也不會啊,種糧食其實也是個技術活,沒接受過培訓的牧民還真種不出糧食來。

習慣了寒冷的冬日裡有存糧過冬,習慣了衣足飯飽的日子,契丹貴族們也開始越來越厭惡冬季打仗了。

打仗總歸是要死人的,冬天縮在氈帳裡用牛糞烤火他不舒服嗎?幹嘛要頂著零下幾十度的刺骨冷風打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