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張 猜度(第1/3頁)
章節報錯
王敏也好,彭美也罷,李延慶對他們沒啥印象。
陶文舉就不用說了,李延慶對他很是瞭解。
至於王樸,他的大名對於李延慶來說,可謂是如雷貫耳。
“此人在,朕不得此袍著。”這是趙匡胤篡位成功後,用來評價王樸的話。
趙匡胤事後認為,若是王樸還活著,自己是絕無可能篡權成功的。
因為王朴忠於郭榮,同時對於武將的監察特別的嚴格,武將稍有違反律令,就會受到王樸的打壓。
在李延慶的記憶中,王樸死於顯德六年的四月,當時王樸擔任的職位正是樞密使。
因為王樸的突然猝死,郭榮不得不重新啟用魏仁浦擔任樞密使,兩個月後郭榮離世,八個月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位成功。
王樸是郭榮的智囊,依照李延慶所讀的史書,郭榮的一切戰略規劃,都是王樸提出來的。
甚至宋朝初期統一天下的戰略,也是按照王樸的《平邊策》而來。
李延慶讀過這篇《平邊策》,雖然按照歷史,這篇文章應該會在半年後才由王樸呈給郭榮。
這篇文章的大意就是,統一天下要先弱後強,先近後遠,所以要先統一南方的各個弱小政權,最後再和契丹決戰。
李延慶雖然只記得大意,但靠著自己此時的文字水平,寫一篇差不多的出來也是毫無壓力的。
在李延慶心中,所謂平邊策,其實就是郭榮和他的智囊團共同擬定的戰略規劃,只不過是借了王樸的口說出來罷了。
但不可否認,王樸對於後周朝的重要性是無與倫比的,他是郭榮平衡朝堂的最關鍵棋子,只有他坐鎮樞密院,朝堂才會平衡,郭榮才能安心。
從這個角度來看,王樸在不遠的未來,也是李延慶的敵人,王樸是一切暗中謀劃周朝江山的野心家的死敵。
“按照歷史,王樸和郭榮都只有四年多的壽命了,無論是我,還是趙匡胤,都只能在他們死後才敢有所謀劃,現在我能做的唯有暗中積蓄力量。”
李延慶漫步在院中,腳下黃色的枯葉發出咔擦咔擦的細碎聲響。
不出意外,等到明年開年,李延慶就將獲得蔭補的官職,擁有八品的武職。
到二月份李延慶就將進入開封的國子監的律科就讀,經過一年的學習後參加明法科的考試,若是考中,就可轉為八品的文職。
明法科在這個時代確實不難,既不考詩賦,也不考策論,主要的考題是八十道“帖”。
“帖”就是默寫,考試時會給出一段文字的頭和尾,默寫出中間空缺的部分即可。
考察的範圍僅僅是此時的律令和幾本儒家的經典。
此時不比和平時代的宋明清,能讀書的人是很少的,社會上的識字率連百分之一都沒有。
所以此時科舉考試的難度,除了進士科外,其他的幾科可以說是並無多少難度,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考上。
作為穿越者,經歷過後世高考錘鍊的李延慶,自認為論死記硬背,這個時代自己是難有對手的,更何況自己早已將要考的幾本儒家經典爛熟於心。
只要進入國子監學習一年律法,拿個及格是沒有多少問題的。
屆時李延慶年滿十七,虛歲十八,正是為官的最低年限,八品的文官,都能當一州的推官,主管一州的刑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