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書房論事(第1/2頁)
章節報錯
“那老師想要達成怎樣的結果?是要懲治這些書吏嗎?還是隻要讓他們配合老師處理政務即可?又或者是如他們所願?”李延慶思量一番後問道。
李延慶需要知道吳觀真正的想法,這樣才能依照情況來給出建議,所以先給出了上中下三策來供吳觀選擇。
所謂上中下三策一般來說並不是指計策的好壞,而是將計策按照風險的高低進行排列,高風險往往意味著高回報。
所以有時候上策通常看起來很誘人,而史書中的決策者卻一般不選擇看起來很美好的上策,往往選擇中策或者下策。
吳觀聞言陷入了沉思,懲治他們嗎?還是互相妥協就好?又或者是乾脆撒手不管,將政務丟給書吏們去管,自己如他們所願做個甩手掌櫃,任由他們放貸?
書吏們的行為固然可憎,仗著權勢在地方為所欲為,經營高利貸等暴力行業,靠著自身的難以替代性來脅迫官員,但大部分政務也的確是靠著書吏們來處理。
就比如這次的借貸與民政策,至今已發放了兩萬餘份貸款,一共簽了有兩萬多份文契。
這些文契的原件都放在宋城的節度使府中,以便日後節度使府收取本息。
按照律法另外還需要謄寫一份備件放在宋城府衙之中,以備將來出現爭議時有據可查。
這兩萬餘份文契都是府衙的書吏們謄寫的,若是因懲治書吏,導致府衙的幾十名書吏罷工。
那麼這類謄寫的工作,日後就都得由當今宋州府衙僅有的六個官員來完成了。
而現在已是九月中旬,等到十月初一就會開始秋稅的收取。
屆時宋州四萬餘戶,二十多萬百姓的賦稅都得由這些書吏們來對賬、備案,還需要再謄寫一份上交到開封的三司。
吳觀自認為沒有能力處理這麼多的政務,竇侃和趙興業肯定也不行,到時候三名主官再加上三個九品的參軍,就是累死在府衙,也難以完成任務。
“那麼與書吏們和解,讓他們配合我處理政務,需要如何做呢?”經過一番深思,吳觀最終選擇了中策。
上策行不通,下策又顯得自己太過軟弱,吳觀肯定是不能選的,如此就只剩和解一條路了。
“那老師可以先去拜訪一下竇判官,試探一下,看看竇判官是否也被書吏們牴觸。”李延慶知道老師一定會選擇中策,早就準備好了措辭。
李延慶很清楚書吏的弊害,自從在唐朝出現後,書吏就一直是中國曆代封建官僚社會的頑疾,一直延續到清末還是如此。
宋代官場評價一個地方官是否合格,首先就是看這個官員能否擺平一地的書吏,然後做一點實事出來。
清朝有一種說法是“與吏共天下”,“天下者州縣之積也,治亂興衰悉系乎此。”
因為在古代要培養一個合格的書吏實在是太難了,不光要能說會寫,還要通政務、懂律法、明稅賦。
而各級官衙需要的書吏又太多,光一個縣就需要八名書吏,府衙則需要三十名以上的書吏,少了就會造成政令的不通。
書吏們又都是本地人,他們父死子繼、盤根錯節,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就會造成懲治也不是,不懲治也不是的兩難局面。
“那我明日就去拜訪竇判官。”吳觀輕輕頷首以示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