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竇氏五龍(第1/2頁)
章節報錯
吳觀聞言對李延慶無奈地擺了擺手說道:“看樣子今天的課是又上不成了,為師得馬上更衣,一會得和竇判官他們出城迎接這陶舍人了。”
像陶文舉這樣朝廷派來的高官,按照慣例是要出城十里迎接的。
李延慶也很無奈,不過馬上對此來了興趣:“那老師也帶我去看看吧。”
吳觀稍稍愣了一下,轉頭進屋並說道:“那你在院中等會吧。”
等到吳觀換好了青色的官服,帶上幞頭,便帶著李延慶騎著馬趕赴府衙。
待到兩人趕到府衙門口時,一支頗具規模的隊伍已經在門口的廣場上聚集起來了。
其中一騎在馬上,官員模樣的人看到吳觀過來,便迎了上來拱手道:“吳書記,還得稍等會,劉推官還沒到呢。”
吳觀亦拱手還禮道:“無妨無妨,我們就稍微等他會吧。”
這人亦穿著青色官服,一張削瘦的臉上,留著一縷黑色的短鬚,鼻樑高聳,兩眼有神。
李延慶一看,就曉得是歸德軍的節度判官竇侃,雖說官名中帶個判字,但卻和判案關聯不大。
節度判官是節度使三大屬官判官、掌書記、推官中權位最重的,掌管戶籍、賦稅、兵甲、農田水利等州府一切重要事物,乃是節度使之下的二號人物。
因為這個職位相當重要,晚唐時期曾經由節度使自行徵辟的三大屬官之一,節度判官的任免權已經由中央朝廷直接掌控了。
雖然節度使仍然能舉薦掌書記和推官,但也要到吏部進行考核,符合要求才能上任了。
因此就算李重進仍然逗留在開封,未赴宋州上任節度使,但有朝廷任命的節度判官竇侃坐鎮,宋州的一應公事仍然會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在李延慶的記憶中,這竇侃還是個小有名氣之人,他在他家五兄弟之中排名最末,一家五兄弟都是進士及第,成為一時美談,被世人稱為“竇氏五龍”。
後世的三字經中還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一句來專門稱讚此事。
竇侃今年不過二十七歲,二十三歲中舉,在地方已經磨礪了四年了,今年年初剛被調到宋州來做節度判官,李延慶估摸著等竇侃做完這一任兩年的節度判官,就要被調回開封了。
在這種每年只錄取十餘名進士的時代,有進士出身的官員,升官速度一般來說是遠快於沒有進士出身的官員的。
“這位就是李衙內吧?”竇侃看到了吳觀身後的李延慶。
聽到李衙內的稱呼,李延慶稍微覺得有點不適,畢竟水滸中的高衙內太過出名,捎帶著令人對衙內這詞也戴上了有色眼鏡。
但在這時,官場上稱呼高官的兒子不稱公子,而以衙內指代。
不過不適歸不適,李延慶還是規規矩矩地拱手行禮道:“學生見過竇判官。”
竇侃輕輕應了聲便和吳觀聊了起來,並不太在意李延慶。
作為朝廷任命的節度判官,本身就帶有監督節度使的意味在裡面,並不適合和節度使走得太近,李延慶倒也不以為意。
竇侃和吳觀兩人寒暄一陣後,節度推官趙興業終於匆匆趕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