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創作者》確認了季清城、楊薇等人的加盟,未錄先火。

有不少書迷,在綜藝話題裡刷起希望自己喜歡的作者大大能夠參與《創作者》。

這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綜藝,製作這檔綜藝的初衷,是希望給更多作家一個展示的平臺。

初選原定一百個的作家名額實在太少,湯巖篩選了一波後依然還有四百多位作家,但是綜藝錄製時長有限,主創團隊都堅持要把名額控制在一百人之內。

製作人認為一個平臺可以給任何作者機會,時間線可以拉得很長,但是綜藝節目需要熱度,需要有戲劇、矛盾,才能吸引觀眾。

可湯巖帶領的編輯團隊,都認為《創作者》和其他綜藝不一樣,《創作者》是要給更多作家機會,目的是為了在綜藝錄製期間,產出更多優質內容,並藉此機會讓更多觀眾瞭解作家群體,並不是為了捧紅個別作家。

會議持續良久,依然沒有結論。

主創團隊和編輯團隊各持意見,討論會大有往辯論賽發展的趨勢。

“網際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但是想要留住觀眾,各憑本事。”

顧子煜一開口,吵吵嚷嚷的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的視線都落在了他的身上。

“我們能給的是機會,但這個機會是否能把握住,需要看作家自己的能力,原定一百個人的名單可以增加人數,不止是四百人,甚至可以上千上萬。”

導演聽到顧子煜這句話,瞬間變了臉色,正想要反駁,聽到顧子煜繼續說道。

“但是我們要增加一個海選環節,和短影片平臺合作,每個作家在綜藝錄製前的一個月內,可以採取直播或者短影片連載的方式,去適應鏡頭。”

湯巖擔憂地說道:“可是很多作家,雖然妙筆生花,但卻不太會口頭表達,這樣的海選方式依然不夠公平。”

“《創作者》是給作家的機會,但不代表所有作家都適合這個機會。作家們在綜藝錄製時,必須面對鏡頭。就像湯巖說的,大部分作家只擅長筆頭功夫,那麼他可以繼續在網文平臺上施展才華,短影片的海選,是為了甄選對鏡頭語言更有想法的作家。”

機會面前,並非人人平等,因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且合適的人。

不論是綜藝還是短影片,幸運且有能力的創作者,藉此機會迅速站上了塔尖,並憑藉內容持續更新獲得了認知度與生命力,但大多數人則在內容大潮裡被徹底吞噬,成為行業裡不為人知的分母。

“我認為海選的方案可行,也是在錄製之前就能吸引一波熱度。”導演先附和,緊接著主創團隊都表示贊同,湯巖思索片刻後,也點了頭。

會議結束又是深夜,顧子煜回到黃浦灣,坐在書桌前繼續翻看專案檔案,嫣然過來蹭了蹭他的腿,顧子煜放下檔案後,摘下眼鏡,揉了揉痠痛的鼻樑。

這時候手機響了,顧子煜掃了一眼,嘴角淺笑。

“你都忙得沒時間想我了嗎?和人家吃燭光晚餐都有時間。”楚笑孤零零地坐在沙發裡,望著窗外,遠端嗔怪顧子煜。

“在忙工作,剛處理完,不想打擾你休息。”

“哼!你不打擾,我才要失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