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二
章節報錯
“這是盛唐編年史系列的最後一集看,所有故事,都走向他的結局。
755年岑參剛到西北邊塞,戍關不過一年,成為了安西北庭節度使的判官,在送別前任的時候寫下了《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雖把冰雪寫得極美,但終究苦寒。
“李白從秋浦遊玩之後,來到了涇縣,受到了當地一位豪士的熱情寬待,臨走前,李白深情飽滿地寫了首詩送給對方。
這首詩叫《贈汪倫》而在此時,四十歲杜甫終於在這一年有了一官半職。
負責看管兵器,俸祿勉強養家,來經十多年回家探望一路上看到了民不聊生,於是寫下了《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恰恰也揭示了大唐的隱疾,而他不知道的是此刻安祿山正在范陽起兵,從此改變大唐命運的安史之亂,在這一年冬天終於爆發。
756年安祿山在洛陽稱帝,隨後長安淪陷,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玄宗出逃至川蜀,在歷史面前不同的境遇與選擇,導致了詩人不同的命運,運氣差的,比如王維被叛軍抓獲,押至洛陽,他強行吃藥,是死不降。
而杜甫聽說新帝即位立刻跑去面聖,在途中被捕,等到他被放出來的時候,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嘆詩句。
然而和杜甫不同的是,昔日同樣的落魄之人,高適,幾年間青雲直上,在這一年他跟隨玄宗去了川蜀,隨後更是成為了淮南節度使,奉命討伐趁機叛亂的有永王李璘。”
“巧的是,遊山玩水,隱居深山的李白,此刻正好被途徑的永王軍隊羨慕入伍。”
而在被定罪之前,他還一直以為自己終於有機會報國,
這一年馬嵬坡兵變,楊貴妃賜死,玄宗痛苦不堪,肅宗被迫即位。
重整朝綱,一切都處於混亂動盪之中,無人能夠倖免。
757年,岑參和杜甫等人先後趕赴肅宗所在的鳳翔拜見,李白因為投靠永王背判流放夜郎,王昌齡在北上的路上,在亳州刺史閭丘小曉殺害,享年60歲。
這一年安慶緒弒殺其父安祿山,而唐軍的陸續收復長安洛陽,要處理當時被伏投敵的叛臣時,王維就身在其中。
所幸的是他因為裝病已經寫了《凝碧池》,以此明志,另外啊,因為弟弟平反有功,為王維誓死請罪而被赦免。
759年郭子儀等九節度使,兵敗相州,史思明趁機名誅殺安慶緒獨攬大權。
而朝中,高適調任彭州,王維則是成為了中書舍人。
杜甫的前一年被貶華州,一路上寫下了名留青史的“三吏三別”
隨後在這一年辭去的職務,舉家前往成都,在嚴武的幫助之下定居浣花溪草堂。
在逃難的路上,他仍然心繫被流放夜郎的李白寫下了,《夢李白二首》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而這一年遭遇大旱,為撫民心,大赦天下,李白也因此倖免於難,重獲自由的他寫下了《早發白帝城》
他甚至不知道,生死漂泊至此,遠方始終有故人思念。
接下來的一切,似乎都已經註定。
761年王維辭去了所有官職,身無牽掛,迴歸大夢,享年61歲。
762年李白把畢生心血交給了族叔之後,卒於當塗,享年62歲。
763年,安史之亂平息,外患卻起。
765年,高適去世,享年62歲。
而年紀最小的杜甫眼看著昔日好友,片片凋落,無可奈何。
他的這些年裡輾轉川蜀各地,寄人籬下,卻先後創作了《秋興八首》,《旅夜書懷》等等400多數詩歌。
終於在770年,杜甫在前往岳陽的一艘小船上去世,享年五十九歲。
岑參也這一年病逝於成都的一家旅店。
此時是大曆五年,盛唐落幕,那個無比耀眼奪目的年代,恍如昨日。
閉上眼睛好像仍然能夠看到賀知章和李白席地而坐,相約痛飲三百杯,孟浩然起身告辭遠遊,王維獨坐溪邊,不曾挽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