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九回 吾當收盡天下英才矣(第1/2頁)
章節報錯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使用閱,完全無廣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故,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也。
天下英才之輩,熙熙壤壤者,多如過江之鯽,然而,卻大都埋沒於鄉土之間,蹉跎歲月,常不為人知,為何?皆因無名望耳。
世所重者,皆世家公孫子弟,而寒門子弟之輩,卻甚末有聞之。
故,李顯方才要大開方便之門,行唯才是舉制,興教化而開科舉制度。一則,為國搜尋可用之才,以充實國政。
二則亦是要靠寒門子弟中諸傑出之輩,而行分化世家大族之權柄,以免朝庭輕軋。
所以,李顯願意開這個歷代之先河,敢為天下先,行天下人不敢為之事而為之,打破這個只取世家子弟為官的桎梏。盡收天下英才為已用矣。
秋華豐實之即,熙熙壤壤間,足足是又過了小半月餘,再等得整個咸陽城內都變得一片繁華之時,終於,在那昭德殿內,大秦之武穆王終是一紙昭書而安榜於咸陽城四門八方七十二巷內。
秦,武穆六年秋十月廿六,於國子監學處,定明經,明法,明算,策問,博學鴻詞,通譯試,廿八日,定明字,明算,墨義,口試,貼經,詩賦,商律試。
十一月十八,揭榜,取諸貢生凡八百六十人,十一日廿十於昭德殿前,定明經科考,取進士及第十人,同進士百二十人。
此榜一出,整個咸陽城,頓時是變得喜氣一片。
這多諸般來這咸陽城內應科舉而來的人,甚至於那不辭辛苦,而萬里迢迢而來之輩,為的,也就是能求個出人投地而已。
當初,為了能搏個前程,這多天下間諸多不遠萬里而來到這咸陽城的諸多這寒門子弟們,當他們看到這咸陽城內,諸多士子之輩那是人流如織,不由得大是擔心。
要知道以往,這天下眾路諸侯們取才者,一年也不過取個三五十人之多,超過百餘人次的那都是少之又少。而這取才,也不是常年有,而是隔三差五,說不定什麼時候諸侯當政者們,才會想著要進行一次舉薦。
這對於天下有才之士們來說,這實在是太難熬了,所以,在沒有科舉制而完全靠著舉薦製取才時,眾路諸侯門下有名望的大臣大將們家裡,才會出現一堆門客這種完全畸形的取才部門。
就像呂不韋當初的蘇秦一樣,那蘇秦也是位寒門子弟,在沒來秦國之前,他根本就是個一文不名的人物,按這天下取才的標準,這蘇秦,他就算是再有文才,那也是沒人知道的。
所以,他投了現今大秦國裡最為炙手可熱的人物,曾為大秦國刑部尚書呂不韋的門下為門客,後來,他於呂不韋面前,展露才華後,終得呂不韋薦賢於秦王李顯。
可惜,李顯內心之中,早就在聽到這個名字之後,就為這種完全只靠著一張利嘴,而四處投機取巧,完全不知為民處政為何物之輩給打上了個不可重用的標籤。
然而,也就因此,而讓這蘇秦逐漸被人所知。
他走上楚國,借的大話就是,我有大志向於秦國,然秦王不識我大賢,某遂憤而投楚,原為楚以聯盟諸路諸侯同伐大秦。
以楚懷王項英為九國諸侯聯盟盟主為條件,從而讓楚之懷王答應他為楚國相,再借這個風頭,蘇秦再輔以那一張利嘴巧舌,或威懾,或利誘,或欺詐,或蠻橫,終是一舉而讓為六國相,從此名揚天下。
不說,李顯實行科舉這一手,壞了天下諸多養士成風之輩的好事,只說李顯把開科取士的日子定了下來之後,然後李顯就一個人把自己蒙在書房裡頭,去定義考試題目去了。
考題這東西,不比其它,若是有洩露出去,總是不美,而且,最主要的是,這一次科舉,乃是大秦國乃至於整個天下間首次開科取士,這是要打破歷代先賢之桎梏,去斷盡世家門閥以往那種於官場上如魚得水,肆意妄為的姿態,這是讓李顯的這一次科舉,去挑戰於整個世家大族們的神經底線,失敗不得,甚至於連囫圇過去都不行,必須是盡求盡善盡美。
所以,李顯才會如此謹慎到自己一個人出題。
好在,這一次也就只開了一十三科,明經,進士,明法,策問這些可能有點難度,但是,那算術,口試,貼經,博學鴻詞,通譯等這些可就簡單得多。
因此,這諸般事物,至廿四日之時,李顯就已經妥善準備。
======================================================十月二十六日,晨,這日一大早間,那國子監學處,就已經是大開門戶,而兩旁諸多驍騎營虎士,持戈執刀巍峨而立,以嚴明入場之人。
國子監內,李顯安然而座,邊上,呂不韋,李斯,百里奚,陸準等人赫然在列。而其身後,由那章邯領著諸虎賁之士,守護於秦王身後。
正這時,那考場入口處,忽有嘈雜哭喊之聲傳來,李顯眉頭微皺而起。
這是大秦國有史以來,也是這全天下間有史以來第一次開科取士,說老實話,李顯只想能完美的把這一揚科舉給辦完,而不想鬧出什麼事情來。
可惜,這一刻看來,是事與願違了。
眉宇間,有那絲絲可怕的殺氣,正在緩慢的凝聚。
李顯,他從來就不是位仁善的主。
當年,他初上戰場徵那塞外大宛國月支氏之時,李顯就曾下令,凡身高過車輪者皆殺之,不論男女。
那一聲令下,那砍的不是成百上千顆腦袋,而是幾十萬人,足足是三十多萬個大好頭顱啊。
三十幾萬的人,李顯他都能眼也不閉一下的一聲號令而下而屠殺殆盡。
此刻,若是有人要出什麼妖蛾子,李顯又怎能放過。
緩步間,李顯走至門口之上。
“何事?”淡然間,李顯確是以眼看向那守於國子監門口處的驍騎營一小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