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六回 招搖過巷(第1/2頁)
章節報錯
秦武穆六年秋十月初上,大秦,咸陽城內。/top/ 排行榜
此刻的咸陽城內,早已是人流如織,摩肩擦掌,是好不熱鬧,而道路兩旁,來回馳道之間,諸京畿虎賁之士,身著冷豔鎧甲,手執長纓劍器,往來巡邏於整個咸陽城內。
近日,就是那大秦國第一次的科舉了。他們雖然還不是大秦國裡那鎮壓四方的諸路遠征軍,更不是那大名鼎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驍騎校,然而,他們確是守護這咸陽城京師重地的御林羽衛。
他們亦是重大秦國全國各地裡精挑細選而出的好兒郎,此時,呆在這御林軍中,受那最嚴格的訓練,只要他們合格受滿訓三年之後,他們就能被收入各入遠征軍中,而追隨於各路將軍開始東征西討。
而若是讓他們入得各入遠征軍,再於軍中勇猛善戰,立得大功後,他們就有可能被挑中入選那頂頂有名的驍騎校中,隨侍於秦王身側。
入驍騎營,是他們的夢想,更是整個大秦國裡所有年青兒郎們的夢想之地。
那裡,是榮譽的象徵,是攻無不故,戰無不勝的信念,更是那大秦國裡千千萬萬個子民們的精神歸宿。
因為他們知道,在那裡,帶領著整個驍騎營的,確是那位,大秦國裡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戰功赫赫於世的大秦武穆王。
所以,即使是他們還只是負責守護於外圍的京畿御林軍羽衛,他們仍然是一絲不苟,而兢兢業業,因為他們都有一個那遙遠的夢想。
================================================早在數月之前,秦王李顯於虎牢關外大勝關外九路諸侯而歸來之後,李顯就搬下了昭書,於金秋十月以廣開天門,開科以取士。
定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墨義,口試,貼經,策問,詩賦,博學鴻詞,通譯,商律十三科。
定《詩》《書》《禮》《樂》《易》《春秋》為六經,定《大學》《論語》《中庸》《孟子》為四書,設《九章算術》《周髀算經》《開民齊要》《雜經》為諸雜科。
諸般經義要論,皆從這六經四書四雜科裡選取,待得昭德殿中殿試高中之後,由秦王李顯於承陽殿前欽定新科狀元,榜眼,探花郎,並諸般恩科進士貢生。
這是國策,更是李顯早就於登基之日就定下的,好在這一次能入選得這殿試的,不是李顯命那李豐之長子李傲於國子監中代為培養出來的諸多年青士子,就是那些於朝中已經處官多年的人物。這些個各地官員,一直以來,他們上任為事,皆是靠著一些有名望有財力勢力之輩舉薦而上位的。
他們要麼就是通讀了一本策賦論,要麼乾脆就是靠著點經驗,在任上無所作為,對於這等有德無才,或者乾脆是無才亦無德之輩,李顯自然是想著要把他們一擼到底的。
只是可惜的是,這些官員當中,有九成以上,皆是前代武昭王李思留下來的,一時半會之間,李顯還趕不走這些人。
對於這其中的蛀蟲之輩,李顯已經忍了他們六年,如今,在這一次開科取士之後,有能力者上位,無能力者,便是你再有德行,再有名望,李顯亦是會把他給拉下馬來。
一地父母官,整日只知虛枯生事,而碌碌無為,豪無建樹,不為百姓做事,這等樣人,要之又有何用?
所謂有才無德不得用,有德無才不重用,有才有德定重用。大概也就是這麼個道理了。
當然,這一次算是有史以來最為宏大的一次開科取士,其中不光是秦國本地諸多官員,以及秦王李顯自家培養的諸多士子,也包括一些以前就隱居於各地的有真才實學之輩,以及那些諸多一直以來就與李顯作對的諸多士家大族中的優秀子嗣們。
大秦國,在秦之武穆王李顯的帶領下,如今已經是霸絕於世,成為這天下第一諸侯國,待得那三年五月之後,秦國,必將凌絕於關東九路諸侯之上,再無之一。
大秦國國勢如此,這些曾經選擇隱居於各地的有才學之輩,各大士族當中的優秀子弟們,自然是紛紛的乘著這一次秦國開科取士中以求能入主於朝政之中。
甚至於,有傳聞,此次秦國開科取士,於周邊諸路諸侯國當中,亦是有那士子長途跋涉而來,走過千山萬水,不遠萬里而來。
實在是,這天下間,除了秦國,又何曾聽過有哪一路諸侯國裡會收取平民子弟者為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