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回 殺一儆百(第1/2頁)
章節報錯
月支人,是以部落為單位而組建而成的一個遊牧民族,他們的賴以生存的是草原,是那成群的牛羊,所以,月支人,就算他們再進化上幾百年,只要他們沒有改變這種生活習俗,沒有從農牧業而改成為農耕業,那麼他們的生活,仍然只會是沿續著上千年的傳統,逐草而居,而他們的國家,亦不可能如中原腹地般,築城而居,他們能住的,也只能是那種隨時可以移動的帳篷而已,僅此而已。
所以,就算到如今,大宛國經過幾代雄主的發展,人口已經快要突破千萬大關,可是,他們仍然是處在這種部落制的管理之下。
生活當中,以部落而居,而在軍政之上,則是以部落首領為代表,由國君發出徵集令後,這些部落首領們就帶上自己部落裡的牛羊和青壯,跟隨著國君的腳步,而去征戰四方。
如今,吉利為大宛國國君,可是,這種現像仍然是無法得到改善。
就如剛才,在議會之上,出來的並不是什麼大臣,公卿,而是一個個部落的首領。
這些首領們,每一個人,都代表著一個部落。
而部落裡的奴隸,牛羊,年青女子,青壯,幼兒,都是這個部落首領的財產。如今,他們的財產有的可能已經被那一夥造反的奴隸們洗劫一空,他們在著急之餘,亦只能選擇來催促于吉利這位國君,期望著聯盟上所有的部落首領們,一起向吉利施壓,好讓吉利能乘早回大宛去。
吉利是位雄主,他的雄才大略,比之他上面的數代大宛國君還要強大。
這涼州城外的連年劫掠,就是吉利最好的表現。
吉利很清楚的去定位著大宛的的地位。
就大宛國來說,月支人相比於與大宛國相接的幾個勢力來說,烏恆人,是跟他們一樣的一個遊牧民族,就算跟烏恆人打死了,那也是撈不著什麼便宜的。
大家都是一個樣,逐草而居的牧民,草原上地盤不比中原腹地,那是大得沒邊,完全就不用去搶。
所以,跟烏恆人打,完全沒必要,有的也只是一個合作和防範的國系而已,而對於大宛國身後的南匈奴人,那一幫兇殘的傢伙,吉利是完全就不想去招惹他們。
更何況,就他們大宛國這已經夠冷的了,若是再向西走,至那匈奴人的地盤上,那地兒會更冷,更讓人無法活下去,更何況匈奴人兇殘成性,人口又眾多,麾下將士個個更是如狼似虎的野獸之輩,打起來太過於瘋狂,沒人願意去招惹這些連人都不能算的野獸,完全沒有必要去與他們交接。
而唯一一個能讓大宛國發展的,就是靠近他們地界的大秦國。
大秦國地處關中,關中之地,沃野千里,城池林立,氣候宜人,最主要的是秦國之地,一馬平川,對於處在塞外的月支人來說,秦國,根本就是沒有太大的險可守的。
要攻下秦國,對於月支人來說,那是易如反掌,這是其一。
其二,秦國國主李思,一心之想著開疆拓土,成就不世功勳,可是國內之政卻是一團亂麻,毫無頭緒。
所以,吉利是每年春秋之季都會選擇進這涼州城之地狠狠的搶上一筆,因為,這位可愛的武昭王,每年等他們搶過之後,總是會拔來大量的金銀錢糧以維持這裡的生計,只要他吉利不做得太絕,這位可愛的武昭王都不會去過問,他確每年只管著往外征戰,以擴充套件大秦國地盤。後來,吉利更是與那烏恆人談好聯盟,一個搶一個郡之地。
如此往復下來,相信不出二十年時間,秦國就會因為涼,安二州常年被劫掠而變得入不敷出,相信到那個時候,就將會是他吉利入主關中之時。
這是一個長達幾十年的謀略,而吉利可謂是做得非常成功的。
要知道,到得李顯上位的時候,國庫裡幾乎都是赤字,國家收入的那點可憐的稅收,除了大半以上補貼給軍隊外,剩下的幾乎都被投到了涼,安二州的賑災上了。
若不是李顯懂得些生財之道,怕是今年吉利的大軍就不會被阻在隴西城之外,而是長驅直入咸陽城了。
而如今,這事情確正好相反,李顯不但把吉利的大軍阻擋於國門之外,更是把大宛國腹地給掀得翻天覆地。